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遵循中西医结合理念,分别从理论及临床两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规范化治疗、中药干预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性别、年龄、吸烟等危险因素对年平均住院次数的影响;同时观察无禁忌症下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中药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理论研究:对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及各种危险因素、标准化治疗进行探讨和分析,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预后分析的方法,共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详细记录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子、心衰发生时间、治疗方案(包括常规治疗:强心、利尿等),是否规范化治疗(使用p受体阻滞剂、ACEI),是否使用中药等,进行电话或书信随访,明确患者再入院次数、死亡时间,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功能分级与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程度相关性,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患者辨证分型呈心气虚→血瘀→水停变化。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伴有高血压的心衰患者较不伴有高血压患者、伴有糖尿病的心衰患者较不伴有糖尿病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均增加。治疗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均能减少年平均住院次数,延长生存时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服用中药能减少年平均住院次数,然因病例数较少,结果显示服用中药不能延长生存时间,但从生存曲线来看,加服中药的患者生存曲线高于不服中药的患者,死亡风险低于不服中药的患者。结论:心功能分级与心衰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程度相关性,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患者辨证分型呈心气虚→血瘀→水停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参考。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伴有高血压的心衰患者较不伴有高血压患者、伴有糖尿病的心衰患者较不伴有糖尿病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均增加。参照2009年美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本课题再次论证了在无禁忌症下规范化应用p受体阻滞剂、ACEI能减少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延长生存时间;同时观察到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治疗慢性心衰亦能减少年平均住院次数,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整体治疗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