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客家人生礼俗比较研究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固定的、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它涉及到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客家先民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的移民生活后,才得以在南方各省定居下来,进而迁播台湾。由于同根同源,海峡两岸客家之间同种而相近的文化特质,通过人生礼俗中的众多事象,得以充分呈现。人生礼俗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呈现出的具体表现方式为:诞生礼、婚姻礼、庆寿礼、丧葬礼。这些人生仪式是为了帮助客家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些人生的关口,而衍生出的礼仪和习俗。其人生礼俗有非常明显的年龄分际,更重要的是充分显示出客家人的每个阶段都有应享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当然,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某一时或某一人创造的,而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经验积累和选择而成。在原地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习惯与在他乡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经验和方式肯定有所区别。客家人迁徙并定居台湾,与台湾其他族群共同生活,而且其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场域中,在“变化”中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形态。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外来文化不断地吸收与重组,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后,演化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客家地域习俗,这种习俗成为两岸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身份。通过对两岸客家人生礼俗的比较,可以证明:客家礼俗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可以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在地化展演”勾勒出客家坚韧的族群性格,客家礼俗文化还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它随着地域与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文化再生产,繁衍出带有地方与时代性特征的文化系统,促进了海峡两岸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将二者置于同一视野下,从实证的角度对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发展中所呈现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行客观对比,以期进一步揭示两岸客家的渊源与承递关系。从两岸客家文化的礼俗传承上找出更深层次的交流点,对于台湾客家人以及其他民众对和平统一大业的支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四五到六五”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不断深化对这一群体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由初发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目前农村社会人口
许多进化理论探究了父母在子女投资上的差异。这些理论在不同的种族中也不相同。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测试特里弗斯-威拉德假说和本土资源假说这两个相关的亲代投资理论中找出最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山东、江苏和湖北农村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分别113.61、118.52和132.36。本文所选调查地桓台、昆山、蕲春分别位于这三个省份,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
学位
近年来,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率已变得非常高。本研究试图探讨那些位于桑给巴尔岛的奔巴岛北部地区的中学学生发生越轨行为的原因。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社会解体理论和社会学习
欣赏与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发展的价值在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学习评价,积累幼儿美术创作语言(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
期刊
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促使整个社会结构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分化与整合,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