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的队列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现有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谱,为更好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选自山西省闻喜县2004年07月0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所有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ART)项目、年满18周岁的HIV/AIDS患者纳入本研究队列。首先,这批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初需对其进行一次基线横断面调查和实验室检查,了解一般流行病学背景、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和生化特征等。随后,在治疗开始的第0.5,1,2,3,6,9,……个月至研究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对这批病人进行随访调查,主要监测服药依从性、治疗效果(CD4细胞计数)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录入与分析分别采用EpiData和SPSS 11.5统计软件。
【结果】自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1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队列。平均年龄为45.4岁,男性61.3%,女性38.7%。农民96.8%,工人3.2%。已婚者居多,占83.8%。传播途径主要为有偿供血或临床输血,分别为86.6%和9.2%。在接受本次治疗前,6.3%的病例接受过中药治疗,12%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本研究病例纳入治疗时多数已进入艾滋病晚期,100%病例的CD4细胞计数<350个/μl且69.5%病例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此外,白细胞计数、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不正常比例均较高,其它如反映肝肾功能和生化代谢的指标的不正常比例较低。
从接受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至研究终点,所有病例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6.5个月(IQR:15.5-20.8个月)。在整个随访时期,病人自我报告服药依从性良好,69.7%报告没发生过药物漏服情况,依从率大于90%的病例,占98.9%。
对病人定期CD4细胞计数检查结果分析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的CD4细胞计数平均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治疗后第3、6、12、18、24月份病人CD4细胞计数与基线平均水平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且,病人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第3、6、12、18、24月份病人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百分比与基线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果还显示治疗初3个月CD4细胞计数增长速度最快,从基线水平的153个/μl(IQR:77-205个/μl)上升到220/μl(IQR:167-266个/μl),在治疗1年后病人CD4细胞计数增长减缓。截止至研究终点,共有2例退出治疗,1例失访,17例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外,仍有122例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平均年龄为46.7岁,其中男性11例,因卖血而感染者15例。平均治疗时间为4.4个月(3天~14.4个月),死亡病例多集中在治疗开始的3个月内,有9例。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第3、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0.84、0.88和0.87。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作单因素分析,发现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组和<50个/μl组)和初始治疗方案(NVP组和EFV/IDV组)与生存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比较,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存活时间更长,死亡危险比(HR)为0.15(95%CI:0.04-0.48)。与服用IDV/EFV的患者相比,服用NPV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死亡危险比(HR)为0.02(95%CI:0.00-0.90)。我们发现性别、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岁组)、传播途径分组(卖血组和其它)与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控制基线CD4细胞计数变量后,初始治疗药物与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932)。
在本研究随访过程中,80.9%的病人出现药物相关毒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有恶心呕吐(43.0%),胃口改变(38.0%),疲倦(36.0%),皮疹(28.9%),外周神经炎(22.5%),贫血(21.8%),肝毒性(7.0%)等。本研究对特异性毒副反应的药物服用方案分析发现,可能引起外周神经炎症状的药物为d4T、ddI和AZT,可能引起皮疹和肝毒性的药物为NVP和EFV,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为AZT,可能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的药物为NVP。此外,针对NVP诱导的肝毒性和AZT诱导的贫血,在更换药物后,病人血液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
【结论】即使是已经进入艾滋病晚期的病人,抗病毒治疗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病人CD4细胞计数水平和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抗病毒治疗毒副作用发生率高,包括一些药物特异性毒副作用,应加强对病人常见药物副作用的定期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中国汉族人群中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转运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
【目的】掌握我国汉族人群中MDR1 C3435T、CYP3A4 A392G、UGT287 C802T、CCR5-A32和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
【方法】以505例上海闵行区CDC接受行业健康体检的外来务工人员(汉族)为研究对象,应用PCR、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PCR-LDR(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等方法进行检测,计算等位基因突变频率(95%CI),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CYP3A4 A392G和CCR5-A32突变(均为杂合子基因型),突变频率分别为0.02(95%CI:0.01-0.03)和0.001(95%CI:0.000-0.004)。UGT287 C802T突变频率较低,为0.06(95%CI:0.04-0.07)。相反,MDR1C3435T和SDF1-3’A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为0.36(95%CI:0.34-0.40)和0.24(95%CI:0.22-0.27)。上述五种等位基因频率在性别分布上均无差别(P<0.05)。
【结论】我国汉族人群的MDR1 C3435T、CYP3A4 A392G、UGT287 C802T、CCR5-A32和SDF1-3’A分布具有自己的特点,MDR1 C3435T突变程度高。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药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开展MDR1 C3435T基因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