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均以描写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莫里森成长于美国历史上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作品的出现打破了当时男性作家与男性人物垄断黑人文学的局面,从1970年莫里森发表《最蓝的眼睛》开始,便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艾丽丝·沃克,盖尔·琼斯等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作品中尤其关注黑人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和自我身份的构建,但是她并不会因此而刻意贬低黑人男性群体,相反地,莫里森理解黑人男性的不幸遭遇,并对黑人男性表现出极大的怜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初期,奴隶制的取缔虽然让黑人获得了自由人的身份,但是种族歧视与文化压迫并没有随之消散。本文主要以托妮·莫里森前5部作品为材料,阐释了莫里森作品中黑人男性形象变迁过程,并以历史,文化,女性主义三个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从《最蓝的眼睛》中乔利在家庭中的缺位,到《所罗门之歌》中麦肯·戴德的黑人身份认同危机,再到《宠儿》中男性的回归,莫里森表达了希望黑人男性群体能够摒弃对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达到两性和谐,同时继承先祖的文化,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