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在上颌阻生尖牙诊断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定位及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曲面体层片(panoramic tomography, PTG)对上颌阻生尖牙诊断的有效性。方法:1.对55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阻生尖牙62颗)进行锥形束CT扫描,测量阻生尖牙到参考平面的线距和角度,比较不同位置阻生尖牙的特点。2.在序列纵断图像上观察62颗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程度及位置;比较阻生尖牙与邻近切牙的接触组和无接触组切牙的根吸收率有无差别;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组和无根吸收组尖牙的牙囊大小有无差别。3.在曲面体层片上通过反三角函数测算上颌阻生尖牙的唇腭向倾斜角度(labial-palatal angle, LPA),与在锥形束CT上测得的LPA进行比较;以锥形束CT上显示的切牙根吸收数目为标准,计算曲面体层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近中唇侧和近中腭侧阻生分别占阻生尖牙总数的45.2%和40.3%。近、远中阻生尖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及到冠状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唇、腭侧阻生尖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到冠状面的距离、到(牙合)平面的角度及到冠状面的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邻近上颌阻生尖牙的侧切牙根吸收率为38.7%,高于中切牙根吸收率2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切牙的根吸收程度主要为轻度吸收(占45.9%)和中度吸收(占32.4%);吸收主要位于切牙的根中1/3(占35.1%)和根尖1/3(占37.8%)。在发生根吸收的切牙中,与上颌阻生尖牙接触的占73.0%。3.上颌阻生尖牙牙冠的唇腭向位置,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间有显著性差异(x2=9.30,P<0.01);上颌阻生尖牙唇腭向的倾斜角度,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问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诊断的灵敏度是43.8%,特异度是82.4%;曲面体层片和锥形束CT片在诊断切牙根吸收上的一致性差(Kappa值=0.268<0.40)。结论:1.锥形束CT可以从三维方向上精确定位阻生尖牙,为阻生尖牙的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变异很大,但主要位于近中唇侧和近中腭侧。3.邻近上颌阻生尖牙的切牙,尤其是侧切牙,根吸收的比率很高;切牙的根吸收程度主要为轻度和中度吸收;吸收部位主要位于切牙的根中1/3和根尖1/3。4.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根吸收与切牙和阻生尖牙的接触有关,而与阻生尖牙的牙囊大小无关。5.曲面体层片对上颌阻生尖牙邻近切牙根吸收的阳性诊断可靠性较低,锥形束CT诊断的可靠性高,应为临床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在当前C波段卫星通信应用中,通常在卫星接收天线和LNB(低噪声下变频器)之间加一个有宽阻带特性的带通滤波器来抑制接收端常出现的微波干扰和脉冲干扰,带通滤波器性能的优劣直
媒介素养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发端,已经历了将近80余年的发展,这期间人类传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也从传统媒体逐渐发展到新媒体,世界各国对媒介素
在微波和毫米波系统中,接收前端部件在系统性能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面向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理论和设计,本文进行了研究应用于ku波段的射频前端单元电路低噪
当今社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已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目前西方国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每年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
本试验从营养液配方、营养液PH值、株形调控和根系解剖四个方面对八仙花(H. macropHylla’Coerulea ’)水培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旨在为今后水培八仙花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是中共局部执政的重要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执政作了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准备。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经验,有助于系统地总结中共在解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混合模拟信号系统中一种优良方法,在数字通信和医疗器械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当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比较大时,系统性能通常被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C)所限制。时间
近十五年里因特网普及之迅速,据报道中国的网络用户由96年的10万增长到现在的3.38亿,可见人们已经非常依赖网络这个载体来交换信息和处理事务。同时基于网络的应用也日渐多元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比能量高、无污染、可快速低温启动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膜电极(MEA)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不仅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化铁路出现在我国的轨道交通上,列车运行的速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这给广大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适应铁路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