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已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目前西方国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每年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从8%到22%不等,可是在国内,相同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却接近33.3%。尽管应用大剂量药物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每年仍有1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发展成缺血性卒中,而对于那些严重狭窄患者,发病率甚至高达60.7%。近些年来,血管内技术突飞猛进,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越来越被世人接受,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Wingspa n支架系统由美国波士顿公司生产,2007年4月在中国上市,是第一个专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自膨支架。和传统球扩支架相比,Wingspa n支架系统具有一些特别的优势。该支架的自膨特性使其在血管成形术伊始即提供持续的向外放射性张力,防止血管壁早期弹性回缩。虽然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访中也暴露了该系统相对高的支架内再狭窄的缺点。Gateway球囊在Wingspa n支架释放前被用来预扩目标狭窄,操作指南规定其直径为正常管径的80%,正是这种小尺寸Gateway球囊的选择使得该球囊支架系统的安全成为可能,然而也正是这种选择让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因此,本中心尝试应用大尺寸Gateway球囊结合Wingspa 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评估大尺寸Gateway球囊血管内成形术和Wingspa n支架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研究内容和方法:所有患者均发生过症状性卒中,经血管造影证实有大于或等于50%的严重颅内血管狭窄。他们被随机分到两个组:小尺寸Gateway球囊组(U组,球囊直径等于狭窄血管正常管径的80%)和大尺寸Gateway球囊组(N组,球囊直径等于狭窄血管正常管径的90-100%)。所有患者术前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75mg)至少三天。通常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在术前均调整至平稳状态。他们的围手术期临床情况,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血管造影的随访结果被详细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在过去29个月期间,共有72例患者77处狭窄接受治疗。支架成功率达100%。病变血管涉及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在U组,血管狭窄由术前的74.2±12.6%改善至术后的23.8±12.3%;在N组,血管狭窄由术前的70.9±12.9%改善至术后的20.1±10.1%。一共有7例(9%)主要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中,U组的残留狭窄为40.8±19.2,N组的残留狭窄为32.5±25.2%。U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3.3%,N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2.0%。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往Neurolink支架组(有症状的椎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支架治疗实验)的术后残留狭窄为19.7±15.7%,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为20.3%,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4.1%;以往Wingspa n支架组的术后残留狭窄为31.9±13.6%,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为9.0%,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1.2%。结论: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上,我们的研究和以往相关的研究具有类似的临床基础条件。大尺寸Gateway球囊血管内成形术合并Wingspa n支架术在没有带来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操作成功率、良好的术后即刻影像效果和较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