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了解山心沙岛不同迁徙季节的水鸟群落组成的变化,以及了解勺嘴鹬和大滨鹬在混合群中与其他种类的种间关系及共存机制。在2018年3月~4月,2018年9月~11月,2018年12月~2019年1月三个迁徙季节,对山心沙岛的水鸟群落进行了研究,并以勺嘴鹬和大滨鹬这两种受胁鸟类为重点,研究其在混合群中的行为和策略。具体结果如下:1.鸟类群落组成本次研究在山心沙岛记录的水鸟共有2目7科51种,按最大值保留法共计记录20417只水鸟。其中,包括国家Ⅱ级保护鸟类一种: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定为受威胁鸟类4种,其中极危(CR)鸟类1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eus);濒危(EN)鸟类2种: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小青脚鹬;易危(VU)鸟类1种: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蒙古沙鸻(Chrardrius mongolus)和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这三种水鸟在春季、秋季、冬季都是山心沙岛的优势物种且个体数超过总数量的10%。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勺嘴鹬和大滨鹬在秋季迁徙时的数量是最多的,尤其是勺嘴鹬,在11月最多一天能记录到7只个体,已经超过了勺嘴鹬种群数量的1%,表明山心沙岛是勺嘴鹬不可或缺的重要迁徙停歇地。2.山心沙岛水鸟混群情况山心沙岛的鸟类会因为潮水的涨落分为两个不同的活动阶段:集群休息阶段和分散觅食阶段。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心沙岛在两个活动阶段的鸟类混群情况进行分析。在集群休息阶段,水鸟组成的混合群与体型大小关系密切,可分为:小体型混合群、中体型混合群和大体型混合群三类。分散觅食阶段,为了更好地研究水鸟的混群规律,将觅食地划分为4种不同的微生境:无水滩、积水滩、潮沟和潮滩。不同水鸟在觅食地微生境出现几率的聚类分析结果与混群情况统计结果大致相同,对觅食地微生境利用情况相似的种类更容易形成混合群。3.勺嘴鹬的混群行为研究主要探讨了集群休息阶段勺嘴鹬的混群行为。集群休息阶段勺嘴鹬在小体型混合群中的位置偏向于混合群的中心且勺嘴鹬在混群中对身边靠近的对象有选择性,超过50%的几率选择在个体稍大的蒙古沙鸻身边休息。勺嘴鹬在休息时采取的混群策略符合集体检测和风险稀释假说。4.大滨鹬的混群行为研究主要探讨了大滨鹬在分散觅食时加入的混合群的群落特征以及在分散觅食阶段的混合群中获得的利益。在分散觅食阶段,红腹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是大滨鹬参与的混合群中出现最多的种类。大滨鹬的觅食频率、移动速率都与混群中鸟类的总数量无关。大滨鹬的惊飞距离与混群种鸟类的数量相关性显著,且鸟类数量越多惊飞距离越远,符合早期预警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