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吸湿材料在暖云增雨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便捷有效的获得更多的水资源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难题之一。人工增雨能有效地利用开发存在于大气中的淡水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合成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暖云催化剂,并试验研究了该催化剂在暖云增雨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出了新型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核壳微球。使用红外光谱仪表征其化学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表征其形貌,同时采用Zeta电位仪证明其表面组装过程符合静电层层自组装的规律。最终制得平均粒径为2.104μm,粒径均一、形态完整的核壳微球。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云室,设计了验证云室中暖云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实验,采用降水量和云室内透光率变化两种指标表征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研究比较了不同粒径、不同用量的氯化钠、聚丙烯酰胺两种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1)采用氯化钠和聚丙烯酰胺作为催化剂,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增雨率增加,催化效果变好。在采用相同用量催化剂的情况下,催化剂粒径越小,催化效果越好;(2)研究了不同用量氯化钠催化剂的云室催化效果,发现当使用16μm粒径,催化剂用量为1.36g·m-3时,催化效果最好,增雨率和降水效率分别达到182%和82.6%。(3)研究了不同粒径,不同用量聚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云室催化效果,发现当使用16μm粒径,催化剂用量为1.36g·m-3时,催化效果最好,增雨率和降水效率分别达到238%和98.9%。与传统暖云催化剂氯化钠相比,高吸湿性材料聚丙烯酰胺有着更好的暖云催化效果。(4)研究了不同用量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核壳微球的云室催化效果,发现当催化剂用量为1.36g·m-3时,催化效果最好,增雨率和降水效率分别达到116%和63.4%。(5)研究了不同用量聚丙烯酸钠催化剂的云室催化效果,发现其不能作为暖云催化剂催化增雨。
其他文献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浙江依靠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今后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为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伴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目标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现实情况中,由于实验数据(源域)与实际应用场景数据(目标域)在物体外观、天气与图像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
自编码器(Autoencoder)作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中一种常见的网络模型,存在与通信系统的相似性,成为设计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一种可行方案,并且,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
自2002年公共资源交易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到2011年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如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成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是处理政府和市场
为了完成柔性集装袋自动生产装备底袋缝纫工位中的底袋自动缝纫功能,提出了一种可以完成底袋上料和缝纫的衔接、底袋缝纫等功能动作的关键机构——回转鼓轮机构。首先建立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与多个伙伴建立“组织场域”。现实的问题亟待理论予以回
我国经济正处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国家创
采用10对EST-SSR引物和9个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对收集的220份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对EST-SSR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7条,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