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生活质量是人们生活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下,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与目标,期望,沟通,需要和信念相关的观点。确定生命概念和衡量生活质量对于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评估和临床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质量是反应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指标,包括了自然和社会方面,是作为宏观评估不同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上世纪80年代,这个概念被引入医学领域,是为了从医学角度评估疾病和治疗手段对个体生活的影响。生活质量起因于对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满意或不满,并且包括诸如健康,就业,社会经济地位,心理-情绪状态和家庭等领域。目前生活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是其主要用于癌症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评价,对于非疾病状态却存在诸多健康问题的人群研究较少。产后妇女作为一组特殊人群,在产后期经历许多生理,社会和心理变化,其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近几十年来虽然有大量的研究对产后护理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多参与产前护理,对产后期女性的保健易忽视。生活质量的评估对于社会以及医疗和临床决策是重要的。妇女在产后期经历许多生理,社会和心理变化;多个因素影响生活质量,如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注。世卫组织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孕产妇健康和减少其发病率。产后是母亲的重要时期,婴儿、家人和自身身体问题均能影响母亲的健康。另外有报告发现在长达分娩的六个月后,仍有相当多的能力限制。在这个时期评估生活质量将允许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产后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将协助医疗保健提供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妇女和婴儿健康。研究目的:掌握上海市产妇产后不同时期生活质量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状况,为协助医疗保健提供者进一步促进妇女及婴儿健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分娩的产妇使用社会支持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以及产妇一般资料问卷,在出院前进行问卷和量表调查;并对2017年1月~6月分娩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产后6~8周及6个月跟踪随访。分析出院前产妇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产妇产后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二胎产妇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产后6~8周及6个月产妇生活质量、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料分析方法根据数据特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单因素分析、SNK检验等。研究结果:1、住院期间产妇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后抑郁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产妇生活质量中生理职能最弱,精神职能其次。剖宫产产妇的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精神健康(MH)得分低于顺产产妇,经产妇和有流产史产妇与初产妇和没有流产史产妇生理机能(PF)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产妇与非高龄产妇精神健康(MH)得分比较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产妇生理职能(RP)、GH、VT、情感职能(RE)、MH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产妇,本市户籍产妇VT和RE得分高于非本市户籍产妇,母乳喂养躯体疼痛(BP)和VT得分高于非母乳喂养产妇;抑郁与正常产妇PF、RP、BP、GH、VT、社会功能(SF)、RE、MH8个维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0、3.755、5.230、6.193、8.414、5.427、6.622、10.611。P<0.05),产后7天内产妇生活质量8个维度中不同维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60,P<0.01),生理机能最高(80.19±24.21),精神健康和一般健康状况次之(76.64±15.28,76.34±17.48);生理职能最低(45.03±40.70)。2、住院期间产妇,抑郁情绪者发病率高,与产妇文化程度、流动人口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的检出率为12.9%。不同文化程度的产妇抑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8,P<0.05)。本市户籍产妇抑郁占抑郁总人数的28.35%,流动户籍占7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流动人口抑郁发生率高。抑郁产妇的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利用度抑郁者显著低于正常产妇(t=3.439,4.922,3.461,P<0.05)。3、产妇产后随着时间推移,产褥期妇女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混合喂养影响产后42~50天妇女生活质量对2017年上半年341例产妇进行纵向跟踪研究,首先,对产后7天内、42~50天和产后6个月产妇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产后42~50天生活质量高于产后7天内,产后6个月生活质量又高于产后42~50天,说明产妇产后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产后42~50天妇女不同的母乳喂养行为对于生活质量中的精力和情感职能两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纯母乳喂养产妇精力得分高于人工喂养。人工喂养产妇的情感职能得分则高于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产妇两者得分均最低。混合喂养是影响产后42~50天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心理工作中的重视。4、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情绪者发病率高,与产妇年龄、流动人口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二胎产妇社会支持低调查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分娩住院期间二胎产妇532例中发现: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检出69人,占12.97%。二胎产妇的不同年龄、不同户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胎产妇的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利用度抑郁者显著低于正常产妇(t=3.106,0.243,1.987,P<0.05)。二胎产妇社会支持与常模比较发现:支持主观分高于常模(t=5.49,P<0.05);支持客观分(t=-8.4,P<0.05)和支持利用度低于常模(t=-8.7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总分与常模比较无差异。二胎和初产妇抑郁组间的社会支持各维度比较中客观支持分低(t=-2.941,P<0.05)。研究结论1、产后初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12.9%,处于较高水平,社会支持与产后抑郁情绪发生有关。产后初期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实现纯母乳喂养产妇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的主观感受好,疼痛和疼痛对身体日常影响小,纯母乳喂养产妇生活质量高。产后住院期间产妇,广大医务工作者应重视产后抑郁情绪识别,在工作中积极提倡并指导纯母乳喂养,提高产妇生活质量。2、产后妇女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分娩虽是一个生理过程,但显著降低产妇生活质量。产后42天~50天生活质量并没有完全恢复,混合喂养产妇由于未能掌握好母乳喂养技能,遇到了更多的挫折,影响到生活质量,能实现纯母乳喂养者其生活质量更高。产后妇女属弱势群体,需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建议社区家庭访视由目前的1个月延长至2个月,提升访视质量,重视心理问题。重视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支持与指导,建立家庭-社区-医院联合母乳喂养支持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对产后妇女深入家庭提供有质量的护理服务,切实提升产后妇女生活质量。3、二胎产妇产后初期抑郁发生率12.97%,非本市户籍产妇文化程度低,抑郁发生率高。二胎产妇缺乏客观支持和不能良好利用支持;与产后抑郁有关,影响生活质量。产后初期二胎产妇因为具有生育经历,主观感受分娩对生理活动影响较少,其他维度生活质量及抑郁均与初产妇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