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提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直接效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立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展扶贫开发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乃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反贫困理论为直接理论依据,试图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省D镇的个案研究,揭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社会扶贫与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未来的扶贫开发政策提供决策咨询依据。
  扶贫开发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行动主体运用一定的扶贫资源、采取一系列扶贫手段,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与生存环境、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的的正向社会变迁。由于扶贫开发的行动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因此,本研究根据扶贫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将扶贫开发划分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社会扶贫三种基本样态。
  获得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获得感是指社会成员因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开发活动而使自身经济地位、福利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后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感受。据此,本研究将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划分为经济获得感、福利获得感与社会获得感三种基本样态。经济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就业机会和资产收益导致经济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福利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政府福利(如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导致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社会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社会地位提升导致总体生存环境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
  扶贫资源配置是扶贫开发的关键一环。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用于扶贫开发活动的各种资源(主要指资金等)的分配过程。它可以分为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和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两种类型。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经济组织(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扶贫资源配置不仅影响着扶贫开发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扶贫强劲、市场扶贫式微、社会组织扶贫零参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较强、经济获得感缺乏、社会获得感微弱。第二,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是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的统一体。外生机制是:获得—满足—获得感机制;内生机制是:公平—认可—获得感机制。从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来看,必须坚持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获得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公平性认知双管齐下,双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第三,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较大。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表现为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的双重影响。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行政—权力机制。第四,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式微。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资本—效率机制。第五,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微弱。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网络—认同机制。第六,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的失衡导致了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而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又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不平衡。只有确保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平衡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才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平衡。
  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2020年后中国扶贫开发就必须做到:一是要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二是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三是要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四是要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农村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由来  众所周知,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定值k(k>0且k≠1)的动点的轨迹是圆.常把此圆称为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圆.近年来以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的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06年四川卷第6题、2008年四川卷第12题,特别是2008年江苏卷第13题(若AB=2,AC=BC,则△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更是为广大中学师生津津乐道,同时也掀起
期刊
一、教材中实验的呈现及弊端  苏教版新教材《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 “观察与思考”栏目,设计了两个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两个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和认识硝酸的性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1】如图1(原教材中的图4-15)所示,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上述装置中
期刊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特色鲜明、亮点很多,对2013届考生复习迎考有许多启发与引导。其中,第39题三小问在知识考查上呈现一致性,都是要求考生运用教材某一知识网络去解答题目,突出知识网络的考查。那么,怎么通过建构并运用知识网络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安徽卷第39题,谈谈看法。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9题试题(材料略)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
期刊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落实到作业环节,设计基于学情的“历史与社会”分层作业就是其中的有益尝试。笔者在设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作业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尝试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练习、获得各自发展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获得成
期刊
历史数据看似枯燥,但如能有效利用,往往事半功倍,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历史数据的强大功能  教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首先要从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说起,其次才说对外开放格局的一步步形成及伟大成就。说到对外开放,在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政策的英明、邓小平的伟大时,先引用一些真实数据,对比中西差距,再导入对外开放政策,效果更理想。  30年前的中国处于半封
期刊
说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教学话题,分为教师说题和学生说题。让学生说题是为了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说题、想题、做题、反思”的主动学习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所以,说题不仅是课堂形式的转化,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学生说题的方式是很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一、 说
期刊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以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凭借“历史与社会”教学平台,有效地使相关教师改传统教研中的“听客”为新课程下教研的“主体”,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了专业的
期刊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是其中重要的几个环节,而就业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第一步。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呈现增强趋势,且更换工作单位和就业城市的现象普遍,在同一单位供职的工作任期较短,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好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城市融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的较为频繁的职业流动行为对其城市融入水平有着怎样的影响?对其各维
欧元区成立20年来不断有新成员国加入,并且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金融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在不同成员国间传导出现异质性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带来了不良影响,使欧元区成员国间贷款利率的差异增大,加大了欧元区成员国间利率传导的异质性,增大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
  本文以货币政策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欧元区各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来研究欧元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异质性问题。首先,从货币政策目标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其本身的弱质性,此产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政策保护、财政投入。随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要素投入也随之增加,由此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不仅会危害到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也会通过水、大气、食品污染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直到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业面源污染,但是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而这方面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农业经济增长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上,缺乏从财政支农政策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少有的几篇文献仅针对农业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