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epatitis B spliced protein,HBSP)由2447nt-489nt单剪接型2.2Kb HBV剪接变异体编码产生,与病毒的致病性及持续性感染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首先利用经典的细胞核酵母双杂交筛选与HBSP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共获得1166个阳性克隆,进一步在酵母体内进行验证,去除假阳性和重复克隆后共得到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2,MT2),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1A(class I), alpha polypeptide,ADH1A),tRNA剪接内切酶(tRNA-splicing endonuclease subunit34,TSEN34),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acyltransferase2,ACAA2)等38个与HBSP相互作用的猎物蛋白。选取乙醇脱氢酶1A(ADH1A)验证其与HBSP在哺乳动物细胞体内外的相互作用。为此,构建pGEX-4T-1-HBSP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并纯化获得GST-HBSP融合蛋白,以RT-PCR技术从HepG2细胞扩增得到ADH1A全长基因,构建pCMVTNT-ADH1A载体,体外转录翻译出ADH1A蛋白,GST pull-down实验证实ADH1A蛋白可以和HBSP体外相互作用。将HBSP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进行内源性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HBSP和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ADH1A具有相互作用。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HBSP致病性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作为鲁迅早年论述人类演化学说史最重要的文章,《人之历史》奠定了鲁迅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基本认识.鲁迅在开篇引入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与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争论,他采纳了海克尔
汉末魏晋以降,随着政治、社会风尚之变化,儒家礼法制度悖情违性之规范日益受到冲击,在通脱、玄化风气影响下,种种任情纵性之新现象层出不穷.汉魏之际,出自寒门的曹魏统治集团
本论文从工程的角度上,详细地论述了对位移精度达到纳米级的纳米伺服电机及其驱动的研究、设计及实现过程。本题目主要研究了阴极材料发射均匀性测量中对操作平台的控制运动。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
我国的“放管服”改革是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政府创新工作.以往有关“放管服”改革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来阐释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之道,较少从微观的机制运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