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促使学界和监管当局开始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内在运行特征,反思现有监管体制的缺陷。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和探讨,原有的微观审慎监管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而低估了金融体系整体的风险。2009年,国际清算银行(BIS)进一步明晰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率先设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监管当局开始关注金融机构相互关联、业务过度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自由化浪潮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中国的金融行业加速发展,扩宽了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同时也积累了表内外诸多风险,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与日俱增,资金脱实向虚、空转套利、监管套利行为频繁发生。2017年,我国正式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资产规模占金融业总资产的90%。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涉足的业务领域日益复杂,与证券、信托、保险的业务交叉、纵深日渐频繁,商业银行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一旦银行体系爆发系统性风险,很容易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危害,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性。“太大而不能倒,太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正是因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本如此高昂,使其在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维护中受到密切关注。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原先依赖存贷款的同质化经营模式,出现了新的同质化趋势,即资产端的共同暴露加深。商业银行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组合,寻求类似的风险分散化策略。资产配置趋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收益相关性极大,风险敞口趋于一致,在面临共同外生冲击时,倾向于采取同向的市场行为,加剧系统偏离稳定状态的危险,产生合成谬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上升。银行资产的趋同可能是酝酿金融风险的原因,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趋同是否会加大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两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和理论基础。
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不同学者作出了不尽一致的认识和解释。本文梳理了以海曼.明斯基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性理论、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以Diamond,Dybvig为代表的银行挤兑理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原因的解释。
关于资产趋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存在共同风险暴露、同业拆借市场、信息传染三种渠道。商业银行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组合,在资产运用上集中于风险类似或相同的金融产品、行业,导致风险敞口高度一致,资产收益具有高度相关性。当风险暴露面临共同的外生冲击时,这种外生冲击伴随银行资产的高度趋同而进一步放大的机制,使银行体系容易遭受“一损俱损”。信息传染则是市场参与者由于类比银行的相似风险暴露、相似资产类型和同质经营行为而产生流动性转换、挤兑行为,信息劣势者往往会非理性跟随,引发羊群效应。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通过与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构筑起复杂而庞大的金融网络,则为资产趋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提供了介质,使风险扩散更快,波及范围更广。
本文归纳了目前学界和监管当局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比较其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最终采用动态CoVaR方法和MES方法测度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7年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对其在时间维度和横截面维度的情况作出比较分析。
在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组合权重欧式距离,量化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同质性,得到14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相似度在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
最后,本文利用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资本市场和资产负债表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将系统性风险贡献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资产组合的相似度作为解释变量,从银行个体特征和宏观经济状况维度控制其余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对资产趋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危机时期,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较大;而在非危机时期,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较高。防范、监测银行系统性风险除了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外,也应关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变化。(2)在控制其他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条件下,银行资产组合的相似度越高,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越大。证明了银行资产趋同即银行资产同质化是衡量银行过于“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的重要维度,资产趋同加深了银行之间的关联性。(3)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和系统性风险呈负相关;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呈正相关。最后提出建立考虑银行资产同质性的监管指标、对银行业的资产投向实现穿透式监管、对表外业务加强实质性风险管理等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本文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国内分别对银行资产同质化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已有展开,但从资产组合的相似性作为切入口来实证研究其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还较少见。银行资产同质化是衡量银行过于“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的重要维度,以此来考察银行的关联性和系统性风险两者的关系具有创新性。二是本文的研究时段为后危机时代的十年,涵盖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钱荒事件、中国股灾等危机事件,能从时间维度全面考察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展变化,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和监管提供数据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自由化浪潮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中国的金融行业加速发展,扩宽了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同时也积累了表内外诸多风险,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与日俱增,资金脱实向虚、空转套利、监管套利行为频繁发生。2017年,我国正式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资产规模占金融业总资产的90%。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涉足的业务领域日益复杂,与证券、信托、保险的业务交叉、纵深日渐频繁,商业银行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一旦银行体系爆发系统性风险,很容易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危害,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性。“太大而不能倒,太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正是因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本如此高昂,使其在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维护中受到密切关注。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原先依赖存贷款的同质化经营模式,出现了新的同质化趋势,即资产端的共同暴露加深。商业银行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组合,寻求类似的风险分散化策略。资产配置趋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收益相关性极大,风险敞口趋于一致,在面临共同外生冲击时,倾向于采取同向的市场行为,加剧系统偏离稳定状态的危险,产生合成谬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上升。银行资产的趋同可能是酝酿金融风险的原因,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趋同是否会加大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两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和理论基础。
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不同学者作出了不尽一致的认识和解释。本文梳理了以海曼.明斯基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性理论、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以Diamond,Dybvig为代表的银行挤兑理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原因的解释。
关于资产趋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存在共同风险暴露、同业拆借市场、信息传染三种渠道。商业银行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组合,在资产运用上集中于风险类似或相同的金融产品、行业,导致风险敞口高度一致,资产收益具有高度相关性。当风险暴露面临共同的外生冲击时,这种外生冲击伴随银行资产的高度趋同而进一步放大的机制,使银行体系容易遭受“一损俱损”。信息传染则是市场参与者由于类比银行的相似风险暴露、相似资产类型和同质经营行为而产生流动性转换、挤兑行为,信息劣势者往往会非理性跟随,引发羊群效应。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通过与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构筑起复杂而庞大的金融网络,则为资产趋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提供了介质,使风险扩散更快,波及范围更广。
本文归纳了目前学界和监管当局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比较其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最终采用动态CoVaR方法和MES方法测度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7年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对其在时间维度和横截面维度的情况作出比较分析。
在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组合权重欧式距离,量化测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同质性,得到14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相似度在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
最后,本文利用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资本市场和资产负债表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将系统性风险贡献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资产组合的相似度作为解释变量,从银行个体特征和宏观经济状况维度控制其余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对资产趋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危机时期,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较大;而在非危机时期,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较高。防范、监测银行系统性风险除了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外,也应关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变化。(2)在控制其他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条件下,银行资产组合的相似度越高,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越大。证明了银行资产趋同即银行资产同质化是衡量银行过于“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的重要维度,资产趋同加深了银行之间的关联性。(3)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和系统性风险呈负相关;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呈正相关。最后提出建立考虑银行资产同质性的监管指标、对银行业的资产投向实现穿透式监管、对表外业务加强实质性风险管理等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本文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国内分别对银行资产同质化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已有展开,但从资产组合的相似性作为切入口来实证研究其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还较少见。银行资产同质化是衡量银行过于“关联而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的重要维度,以此来考察银行的关联性和系统性风险两者的关系具有创新性。二是本文的研究时段为后危机时代的十年,涵盖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钱荒事件、中国股灾等危机事件,能从时间维度全面考察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展变化,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和监管提供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