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理学视角下金融集聚与房地产投资的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经济增长与改革完善,我国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首先就房地产行业而言,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从冷寂到爆发的历程,在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空间分布失衡问题也逐渐显露,非常规集聚现象已成为行业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均有显著提升,在经历了同各个实体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后,在区域分布上开始呈现出以金融中心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态势,金融业空间集聚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且面临同样的空间集聚问题,在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房地产“去库存”两大热点政策背景下,通过引入“地理”概念探索金融集聚与房地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我国金融与房地产发展现状,本文试图引入“空间地理”概念,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房地产投资的溢出效应。依据产业集聚与空间溢出效应相关理论,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于房地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据此得到相关政策启示。本研究具体行文思路如下:
  首先,基于观察到的房地产与金融发展现象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积累,对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详细的说明与阐述,再完成金融地理学、金融发展与集聚以及房地产投资等理论回顾与整理。通过对学术界已有文献成果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前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而为本研究开辟新的角度,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并借鉴已有文献中合理有效的研究思路与框架,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其次,对产业集聚理论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整理与分析,把握产业集聚的定义、内涵与形成机理,梳理出金融产业集聚与房地产投资空间集聚的理论渊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金融集聚对房地产投资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再次,对我国房地产投资空间地理分布与金融集聚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合理方法测度金融集聚指标,并运用Moran’sI指数检验法,检验我国房地产投资与金融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投资与金融集聚均呈现高度自相关,二者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特性。
  然后,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探索金融集聚对房地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变量间作用的理论机制以及空间计量经济理论,选取2004—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定地理相邻空间权重,并引入城市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控制变量,设立空间滞后与误差计量模型对金融集聚影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对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进一步探讨其对房地产投资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
  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得出本研究的最终结论:我国房地产投资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相邻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我国金融集聚对房地产投资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不仅对本地的房地产投资起着正向拉动作用,也对相邻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结合上述结论,本文试着从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正确流向、平衡区域金融发展以及协调金融信贷与房地产投资需求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总结出本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引入“空间地理”概念,将金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对象细化到房地产投资上,并进一步分解出具体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为传统房地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受限于个人能力,本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譬如理论机制待完善、变量指标测度不够合理以及空间计量回归分析能力欠缺等问题。希望能在后续研究中,尽力克服这些问题,挖掘出金融发展与房地产领域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创新,使得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规则变得多样化,消费者面临的金融决策也越来越复杂化。中国人民银行在《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中提到,我国消费者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做出许多非理性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个人利益,还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  近年来,金融教育作为提升消
学位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而形成的。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各层级市场间尚未形成开放式连通机制,要素流通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建立能够引导市场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转板机制并将其制度化,乃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之需。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担负着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历史使命,然而制度供给不足已成为遏制新三板走向繁荣的症结,流动性难题始终困扰着市场发展。
学位
对不同主体金融行为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不管在现代金融理论还是在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中,对主体金融行为的研究是进一步探究资产定价与金融市场的基础,属于微观金融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金融行为的研究体系中,探究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主流研究中,目前国内外学者选取的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如互联网)等;另一类是微观因
学位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在兴起阶段大都发生了多次主权债务违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债务危机的重灾区,而且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被认为是中央政府的“隐性负债”,增加了中央财政风险。2016年,穆迪和标普先后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原因是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中国改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这说明我国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债务风险。在主权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启用金融危机前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宗旨在于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加紧密地参考一篮子货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并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贸易大国,我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由于出口对于汇率变化缺乏敏感性这一现象的存在,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变化下利润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人民币汇率
学位
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危机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证券化活动的监管政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危机前后证券化活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发现危机前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水平越高,其系统性风险也越大,而危机后这一现象却并不显著,说明监管政策的实施缓解了证券化活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解释造成危机前后影响变化的具体原因,通过阅读文献,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设:  证券化活动带来的流动性便
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
近些年,公路建设步伐也随着国家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而明显加快,但随之产生的公路边坡失稳事件也逐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和人身安全,加重了地质环境的恶化,而边坡稳定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制约了道路正常的运行,同时,随着大型重点工程的不断增多,边坡治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当前公路施工中,路堑高边坡治理已成为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环节,解决此技术复杂且施工困难的重大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创新、完善,金融安全问题也被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风险点多、结构失衡、金融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明显上升。与此同时,实体部门过度负债和金融部门
学位
在债券市场蓬勃发展而违约事件越来越多,违约风险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信用利差作为反映违约风险的指标越来越值得关注。而我国又存在着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产权性质,其在生产经营及融资偿债等很多方面,政府都给予了很多优惠和支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国有产权性质是否能显著降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不同产权性质公司债券信用利差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政府隐性担保究竟如何影响国有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