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和乡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巨量的乡村人口完成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大迁移,掀起了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商业化、同质化严重,保护意识薄弱,规划滞后等,这对古村镇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阻碍。本文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历史文化村镇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这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良性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作用。本文以浙江省224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以中心地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点轴理论、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GoogleEarth软件和历史资料查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态、起源朝代、形成原因等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并从地形地貌、布局形态、主导成因三个方面对村镇进行统一分类;基于村镇的资料和分类结果通过核密度分析、重心分析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热点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变迁和现状分布两个视角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系统探究;之后从资源禀赋、文化宗教、评选标准等方面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选取多种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结合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针对性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始建朝代集中于唐、宋、明、清四个时期,始建于宋朝的村镇数量最多;名村名镇分布变迁经历了“浙北平原集聚一逐步南偏—近乎均匀—省域中心集聚”的变化规律,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浙北平原区>金衢盆地区>浙西丘陵区>浙东低山区>沿海平原岛屿区>浙南山地区”的地貌选择性;春秋至清朝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重心整体向南偏西方向移动,累计移动159.795km,分布范围逐步向南扩展且趋于分散。(2)从村镇现状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子的研究结果来看,自然因子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决定性大小依次为:坡度>距城市中心距离>距水系距离>高程;人文社会因素探测发现:境内公路里程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解释力最强且较稳定的两个因子,其中境内公路里程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各人文社会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远大于单个因子对村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境内公路里程和年末总人口数两个因子显现出了强大的交互带动作用,与它们发生交互作用时其它因子的影响力会成倍扩大。(3)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度;统筹考虑,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村镇固有肌理保护,突出文脉传承;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