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110例狼疮肾炎(LN)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LN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脏活检确诊LN的110例病例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将110例LN患者分为正常尿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 2.研究方法:(1)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NP抗体等临床指标,并根据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及狼疮疾病活动评分;(2)对所有患者进行B超定位下行经皮肾脏穿刺活检,采用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ISN/RPS)制定的LN病理分型标准进行肾脏病理分型,并用活动指数(AI)和慢性指数(CI)进行肾脏病理评分;(3)比较2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差异;(4)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50(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分析等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高血压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较正常尿酸组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较正常尿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抗RNP抗体的阳性率在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比较:高尿酸血症组LN患者的病理分型等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5,P<0.01)。 3.两组患者的病理评分比较: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活动性指数(t=-2.026,P值=0.045)、慢性化指数(t=-4.547,P值=0.000)等肾病理损伤评分均较正常尿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LN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LN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血肌酐(r=0.677,P值=0.000)、尿素氮(r=0.572,P值=0.000)、24h尿蛋白(r=0.208,P=0.029)、肾脏病理分型(r=0.386,P值=0.000)、AI评分(r=0.292,P值=0.002)及CI评分(r=0.548,P值=0.000)均呈正相关,而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r=0.563,P值=0.000)呈负相关(P<0.05)。 结论 LN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较尿酸正常者的肾脏损伤更为严重,高尿酸血症是反映LN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