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第一部分:通过电子病案查询系统搜集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例资料,分析急诊行髂内动脉栓塞技术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通过调查我院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动脉造影结果,分析骨盆骨折的类型、骨盆的稳定性与损伤动脉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评估是否有动脉出血做出指导。 方法: 第一部分:对89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动脉栓塞治疗组与非动脉栓塞治疗组。动脉栓塞组患者均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行具体的栓塞治疗。而非动脉栓塞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具体见下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同时比较动脉栓塞组治疗前后休克的相关指标。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及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描述、分析及比较。 第二部分:收集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介入下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的病患资料。统计分析盆腔血管造影结果及骨盆骨折类型。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行栓塞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造影结果进行描述、分析、比较。 结果: 第一部分:动脉栓塞组死亡率为5.77%(3/52),入院后24h输血量为(1904.56±70.78)ml,住院天数为(23.56±7.69)天,ICU住院时间为(5.12±3.68)天。非动脉栓塞组,死亡率为27.03%(10/37),入院后24h输血量为(3200.17±75.34)ml,住院天数为(26.35±9.71)天,ICU住院时间为(8.43±4.04)天;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伤后24h输血量及死亡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患者总体住院天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栓塞组52例患者中,心率从(115.96±11.42)次/min下降至(94.60±11.18)次/min,收缩压从(79.48±8.36) mmHg上升至(106.89±23.36) mmHg。采用重复测量数据取均值,栓塞前后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结果:41例造影显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造影剂外渗,1例显示髂外动脉分支造影剂外渗,10例提示未见明显造影外渗(但出现血管扭曲,痉挛,变细)。对于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立即对出血动脉进行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观察明胶海绵是否在位,血管是否有再出血征象或遗落其他部位出血血管。对无明显造影剂外溢的患者,行非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所有52例患者行相关动脉栓塞后休克症状均得到改善。 第二部分:根据Young-Burgess分类:APC(前后挤压型)19例,其中APCⅠ型2例,APCⅡ型4例,APCⅢ型10例;LC型(侧方挤压型)16例,其中LCⅠ型1例,LCⅡ型2例,LCⅢ型13例,VS型(垂直剪切型)3例,CM型(复合型)4例。损伤动脉:髂内动脉1例,髂外动脉1例,臀上动脉26例,臀下动脉11例,闭孔动脉15例,阴部内动脉10例,膀胱动脉2例,子宫动脉1例,直肠下动脉6例。 结论: 第一部分:介入下髂内动脉栓塞技术是诊治骨盆骨折患者中动脉损伤的有效措施,是抢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安全、快捷、有效的优点。 第二部分:本组研究中,根据影像学表现可预测损伤血管的类型。骶髂关节脱位/分离最易导致动脉损伤,臀上动脉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损伤累计最多的血管;APCⅢ、CM及VS型骨盆骨折病情重,损伤动脉多,此类骨盆骨折应早期行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