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正常生活。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由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引起的。Aβ的寡聚体和聚集体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因此,Aβ可以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来研究治疗AD的方法。现行的治疗AD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低分子量、金属含量高的蛋白,能够调解人体内金属离子水平,改变Aβ病理过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在AD治疗中的作用,紫薯作为常见的食物,它的药用价值得到研究。有报道称紫薯中的咖啡奎宁酸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对AD治疗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必要深入研究紫薯中的活性成分。紫薯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农药残留的检测。三嗪类除草剂是比较广泛使用的田间除草剂,长期暴露在该类农药环境下,能够诱发痴呆。因此,紫薯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毛细管电泳(CE)具有高效、快速、试样用量少等优点,是分析复杂体系最强有力的技术之一。本文以CE为主要手段,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弥补CE灵敏度不足的缺点,利用Qu ECh ERS方法对样品进行净化等前处理,提高信噪比;利用Dextran@Fe3O4磁性纳米颗粒对样品进行选择性富集,提高灵敏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建立了利用前沿分析-毛细管电泳法研究Aβ1-16与MT相互作用的新方法。采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检测波长为192 nm,运行缓冲液为60 mmol/L硼酸盐,p H=8.48,分离电压12 k V,50 mbar下压力进样18 s为最优条件,0.1%DMSO作为电渗标记物。在最佳条件下,测定MT与Aβ相互作用,利用克洛茨方程计算二者的结合位点数是0.5,结合常数是8.9×103 M-1。2.利用Dextran@Fe3O4复合纳米颗粒选择性提取紫薯中的活性成分,提取液成分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分离检测。采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缓冲液为17.5mmol/L硼砂含有20%甲醇(V/V),p H=9.3,分离电压18 k V,进样时间为15 s,并对纳米颗粒的用量、吸附时间、洗脱剂、洗脱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至少发现6种紫薯活性成分得到了有效的分离。3.将Qu ECh ERS样品前处理技术与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检测紫薯中三嗪类农药残留含量的方法。Qu ECh ERS处理样品过程中,乙腈作为萃取剂,伯仲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作为样品净化的吸附剂。毛细管采用未涂层熔融石英管;缓冲液条件为30 mmol/L Tris-HCl-40 mmol/L SDS-10%甲醇(V/V),p H=7.77,分离电压15 k V,进样时间为7 s,DMSO作为电渗标记物。在最佳条件下,嗪草酮、环嗪酮、氰草津的检出限分别为60、60、20 ng/m L;回收率在82.1~110.0%之间,RSD不超过11%。该方法成功实现了紫薯中3种三嗪类农药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