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llis(1999)指出,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大量的语言迁移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迁移现象的认识,但是围绕迁移研究至今依然存在很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Odlin(2001)明确指出,虽然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众多,但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而且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的语言迁移理论。不可否认,作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重要语言现象,语言迁移是大多数二语习得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扩大其研究领域,加深其研究深度。在中国,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不乏其数,比如,姜孟(2009)《语义迁移机制的心理认知研究》及俞理明(2011)《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等。但是,从翻译视角研究语言迁移还是有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是英语水平处于中高等的学生。本研究的对象为英语水平较低艺术类大学生,作者试图从语言和认知的角度,并借鉴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对语言学习者语言的分析思路,对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有声思维分析和问卷。研究问题是:1)母语迁移在学生汉英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2)母语迁移如何影响学生汉英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研究表明:1)从汉英翻译来看,母语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词义的选择、词汇搭配以及句法等语言层面上;母语迁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对汉语的依赖性很大。2)从有声思维来看,母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翻译中借助母语进行转换思考、内容的生成、形式的搜索、内容的确定和过程的控制。研究结果也表明,除了母语的影响之外,学生英语词汇量太少、语法知识缺乏、加上跨文化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在选择词语、语义和句子结构等方面诸多错误的原因。研究给予教学的启示是:虽然艺术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但从翻译文本和有声思维可以看出,他们在词汇缺乏时能采取一些灵活的应对措施,显现出独特的学习策略。在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适当鼓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