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60年代以来,源于美国的有效学校运动引发了世界范围学校效能与有效学校研究的热潮。进入21世纪,追求教育卓越,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新世纪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源于美国的有效学校运动引发了世界范围学校效能与有效学校研究的热潮。进入21世纪,追求教育卓越,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新世纪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重建学校也日益引发了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关注。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创建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实现学校的有效发展。文化视野中的有效学校,为学校改进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有效学校的研究作简要的介绍,并在总结人们对有效学校一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学校的概念,认为,有效学校指的是高效能的学校,是学校发挥着积极作用,不断改进,促进其有关各方面发展并取得良好绩效的学校。其次,就有效学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有效学校的相关概念、基本特征和文化学基础,提出学校文化是有效学校与无效学校的边界。再次,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方面入手,对有效学校的文化构建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最后,分析了校长成为有效学校文化领导者的重要使命。
其他文献
【摘要】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上好复习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1)研究近三年中考题,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使复习具有针对性;(2)研究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3)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4)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5)解决问题。 【关键词】研究考点存在问题注意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国培教育的学习,对复习课有了初步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如何发挥复习课的功能?上复习课应注意哪些问
笔者认为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试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学具的使用,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
在日常生活和餐饮服务保障工作中,面食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尤其是面食产品中的发酵面,如包子、馒头、发糕等,无不是餐桌上的必备佳品.现在东西南北各城市中民众均喜欢发
食品安全一直是近年来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普遍存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试图形
【摘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当前轰轰烈烈的课改中,加强教学反思,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在步入新课改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
【摘要】在我國教育中,“减负增效”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专注于学生练习、习题等方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当再一次提出了“减负增效”之后,教师就应当创新教学,不断反思,寻找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又能满足教学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大家都知道,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创造出高效益,而高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亟需改革以适
一、为什么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数学作了如下的解释:“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法的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总是要寻求认知的新的平衡,从而产生了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再次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 追问有利于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不仅要能知其一,又要能知其二;追问有利于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懒于课堂有效追问的顺利实施。但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