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的核准制实施以来,IPO企业申请上市便需要面对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最终审核。这对所有拟上市企业都是一个严酷的“考验”。由来自证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可知,每年均有一部分申请上市的企业未能通过发审委的发行审核。在2013年,发审委甚至一度暂停了新股发行审核的申请。并在暂停期间严厉审查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申请材料,加强了发行审核监管的力度。由此,企业所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酷,成功发行上市的难度也有所加大。排队等待发行的企业在2013年暂定新股发行上市期间,一度形成了数量庞大的IPO“堰塞湖”。在数量如此庞大的企业IPO上市需求下,核准制下的发行审核委员会是如何实行企业质量的审核把控的,这确实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基于各方研究理论基础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并以2010年至2014年的沪深两市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并进行了发行审核会议的111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采集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中所披露的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研究假设的成立性。最终得出影响我国IPO发行审结果的实际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中介商、证监会监管机构等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1)企业的经营稳健性的因素对发行审核的结果影响比较大,拥有资产规模大、独立性强、合规性良好、行业地位高、资金投向明确等特点的企业通过发审委发行审核的概率更高;(2)企业的政治关系对于发行审核结果的影响比较大,国企以及高管具备政治背景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审核的概率更高;(3)主承销保荐商的声誉对发行审核结果的影响也比较大,行业排名前列的承销商所承销的企业通过发审委发行审核的概率更高。(4)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创新能力对发行审核结果的影响并不明显,我国发行审核并未充分重视发行审核的效率要求,对于核准制下实质性审核需要对企业的盈利及成长性作把关从而甄选优质企业上市的要求执行的不够充分。本文的研究意义为:理论上,对研究新股发行审核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尝试,对细化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研究,丰富我国发行审核制度研究文献和检验当前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有效性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现实意义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市场各方均提供有益启示。对于企业,可以让企业抓住成功通过审核发行上市的关键点;对于中介机构,可以促进承销保荐商注意承销保荐工作更加高效;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可以让其看到自身的成绩与仍然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日后改进和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