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非磁双层膜界面反铁磁耦合对磁动力阻尼因子的调控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性薄膜是自旋电子学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相关器件的性能。磁性薄膜材料的磁矩进动的弛豫快慢,与薄膜的磁动力阻尼因子大小紧密相关,它决定了磁性存储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开关时间。自旋泵浦效应是一种有效调控磁性薄膜中磁阻尼因子,而不破坏优良磁性的方法。在过去的研究中,已有很多理论和实验表明铁磁/非磁(FM/NM)界面可以调控铁磁层的磁阻尼因子。本论文主要以过渡磁性合金-坡莫合金(Ni80Fe20,Py)为铁磁层,将稀土金属Gd作为覆盖层,研究薄膜磁化动力阻尼因子随覆盖层厚度的变化,得出界面效应对自旋泵浦的调控;采用不同厚度的插入层,证明Py/Gd界面对阻尼因子的影响。同时,我们研究了Py/FeMn的自旋泵浦效应,将二者进行比较,以便进一步理解界面反铁磁耦合对磁化阻尼因子影响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Py/Gd双层膜系统中,随着Gd厚度的增大,薄膜磁化阻尼因子先是快速增大,后趋于稳定值,稳定值达到13×10~3,是单层Py磁化阻尼因子的1.5倍;对应的饱和磁化强度则在一定的Gd厚度范围呈随Gd的厚度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若将磁化阻尼因子的增强归因于自旋泵浦的结果,采用自旋泵浦的理论拟合了磁化阻尼因子随Gd层厚度的依赖关系,得到界面自旋混合电导为1.32×1015cm-2;Gd的自旋扩散长度为8 nm。将Cu层插入Py/Gd双层膜界面,对Py/Gd与Py/Cu/Gd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仅1 nm的Cu插层就可以显著抑制Py/Cu/Gd多层膜的磁化强度减少,磁化动力阻尼因子的上升趋势也变缓,说明Cu层的插入抑制了界面效应诱导磁性,破坏了反铁磁耦合的界面;根据共振线宽的信息,对Gd厚度的依赖关系。在Cu插层为3 nm时,阻尼因子已经几乎不随Gd的厚度改变而改变,趋近于Py的本征阻尼。说明由于磁近邻效应,Py诱导了界面处Gd的反向磁矩,导致磁化强度的下降。形成的反铁磁耦合界面,增强了自旋泵浦效应。2.在Py/FeMn中观测到明显的交换偏置,且交换偏置出现的FeMn临界厚度低至2nm;Py/FeMn的磁化阻尼因子随FeMn厚度的变化趋势与Py/Gd随Gd厚度变化的趋势相似;采用自旋泵浦的理论拟合了磁化阻尼因子随FeMn层厚度的依赖关系,得到界面自旋混合电导为3.23×1015cm-2,高于Py/Gd诱导的反铁磁界面的;FeMn的自旋扩散长度为13 nm,长于Gd的自旋扩散长度。分别将FeMn薄层和稀土Gd薄层插入Py/Cu异质结构中,发现所有测量频率下,Py/FeMn(2 nm)/Cu与Py/Gd(1-2 nm)/Cu都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共振线宽,但是4 nm的FeMn插层可极大地增大磁化阻尼因子,这表明Py/Gd的界面反铁磁耦合强度低于Py/FeMn界面反铁磁耦合强度。说明两种界面耦合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的健康,口腔医学教育也随之进入大发展阶段。在口腔医学学科中下设的诸多学科分支里,牙合学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应用型学科,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极为重要。从牙合学学科目前的教学情形来看,其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抽象难懂,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牙合架装置也对操作者的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由于人体口颌系统内复杂的结构与功能活动无法从体外直接观察,对于口腔医学初学者群体而言,可
学位
近些年,低功耗蓝牙(BLE)作为短距离通信的杰出解决方案之一已经受到通信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一些BLE服务的近邻发现过程需要扫描设备获取广播设备的额外信息时,由于BLE对广播包长度存在限制等因素,扫描设备将采用主动扫描模式,通过握手的方式获取这些额外信息。然而在大量主动扫描设备的环境下,扫描请求包的冲突和退避机制的应用使得广播设备短时间内很难触发握手状态,从而导致扫描设备难以完成近邻发现。本文从扫
黑磷,庞大的二维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最近在光电子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原因是其各向异性的光电特性,超高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厚度可调的直接带隙(单层1.5e V到厚层0.3 e V)。优异的特性使得它在未来的光电子器件领域中极具应用潜力,尤其是红外光探测。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报道了诸多基于黑磷的光电探测器,充分证明了它在下一代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基于黑磷的光电探测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近些年,卷积神经网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但是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具备计算密集和存储密集两大特性,使得传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在部署算法时计算实时性和功耗等方面无法满足特定要求。同时在移动终端设备中,处理器的设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往往较高。因此,研究以开源处理器为核心、具备卷积神经网络硬件加速器的片上系统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首先详细地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运算过程及其计算并行性特
随着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到来,人机交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WIMP交互模式,多种新型交互方式的应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眼控交互作为其中一种具有自然交互特性,且贴合人们日常生活与操作习惯的交互方式,正在逐渐拓宽受众群体,为越来越多群众服务。眼控交互领域很具有开拓性,且发展前景广阔。本课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眼控系统的特征与优缺点,整理了眼控系统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分析得出眼控系统的相应设计原则。将平滑追踪的生理
学位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研究和普及,用户对于个性化的图标设计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也对图标设计的快速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深度学习技术为智能化图标设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标智能化设计方法,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把个性化图标设计需求引入到计算机生成图标的过程中,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大量具有指定风格特征的图标设计方案。
肢体瘫痪是一个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残障疾病,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将精力放在康复和治疗瘫痪疾病的事业上,因此,结合电子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率先创新性的提出了“微电子神经桥”和“微电子肌电桥”的治疗方法来帮助瘫痪患者实现运动功能重建的目的。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电子仪器来获取健康侧肢体的运动信号(神经电信号或肌肉电信号)
面对现代网络环境中庞大的数据量以及爆炸增长的网络流量,人们对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的数据传输链路总带宽及传输延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性能,本文采用CXL(Compute Express Link)作为数据总线,完成了基于CXL的高速网卡中DMA(Direct Memory Access)的设计。通过减少传输链路延迟和降低中央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