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力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暴力也是文学亘古以来始终探讨和表现的主题。战争作为一种暴力组织形式,赋予了暴力特殊的表现形式,作用与意义。本论文选取了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及恩斯特.荣格的《枪林弹雨中》作为对象文本,集中研究文本中暴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表现,后果及影响。两本小说均为作者的成名之作,成书背景相似,主题相近,在德语战争文学中具有代表意义。雷马克和荣格在小说中都从一战时期士兵的个人经历和战争体验出发,对一战时期的战争暴力做出了全方面的文学表达。暴力与人类生活和历史紧密相联。由于暴力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我们难以对暴力做出统一的定义。因此,对文本中暴力的研究首先需要对暴力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区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对三种暴力表现形式作出了区分和研究。首先,直接暴力是战争中暴力最明确的表现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众多现代武器的应用大大增强了直接暴力的破坏性。其次是存在并依赖于军事权力结构的结构性暴力,它主要用于培养战争工具,实现战争目的。最后,带有欺骗性的文化暴力试图赋予战争以正确性。三种暴力的表现和作用形式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出现于战争之中,服务于战争,具有工具性特点。在本论文接下来的分析中,将它们统称为“战争暴力”。上述战争暴力引发了不同的后果及影响。对于个人而言,暴力首先造成了身体的伤痛和死亡。在战争情况下,疼痛被暴力过程进一步放大,死亡的方式和过程也变得更加残酷。其次,暴力也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对个体产生了严重影响。参战个人长期处于暴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中,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精神疾病。另外,战争暴力也在客观上改造了外部空间。旧有的空间被消灭或对其进行了针对战争的功能改造,与此同时,如阵地,战场等新的战争空间也被生产出来。战争空间具有隔断性:它的存在本身就与外部和平空间相隔离,进入战争空间的士兵也与日常生活秩序相隔断。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参战士兵与战争暴力的关系。首先,“士兵”是一个通过战争暴力而被构建的身份。战争暴力始终主导构建过程并在战争中不断强化士兵们的身份认知。士兵与旧身份和旧生活之间出现了断裂,不得不站在于生活的孤岛之上。其次,士兵本身作为战争期间暴力的行使主体和承受者,他的身份具有二重性,即同时作为施害者和被害者存在。作为被害者,无法逃离战争空间的士兵不得不承受战争暴力给身心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同时,当剥离我方与敌方的身份认知后,作为加害者的士兵也还要面对负罪感的折磨。总而言之,文本中反映出的战争暴力具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复杂性。战争暴力是为战争目的服务的工具性暴力,对于文本中涉及的个体——士兵而言,战争暴力切断了个体与原有生活的联系,在新的暴力结构中重塑了个体的身份,使个体沦为战争机器的工具。士兵作为战争暴力的使用者和承受者,具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