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美国对老挝政策研究(1955-1963年)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美国开始关注老挝国内局势的发展,将老挝看作是其在东南亚防御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缓冲地带。根据日内瓦协议规定,老挝将于1955年开始进行全民普选。美国为了在老挝实现其“反共”和“防共”的战略目标,积极扶植符合其利益要求的目标上台。美国为保证老挝右翼保守势力取得1955年选举和1958年补充选举的胜利投入了大量的援助。尽管如此,选举结果却违背了美国的初衷。随即,美国根据老挝形势的发展分别扶植了不同的目标,但是这些扶植目标无一能够满足美国的要求。正是美国对老挝内部事务的不断干涉,影响了老挝正常的独立发展,遭到了老挝左翼爱国力量和中立主义者的反抗。从1960年8月贡勒政变开始,老挝便陷入了长久的内部纷争。随着苏联对老挝左翼力量援助的公开,老挝的内战开始演变为一场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国际性抗争。美国一方面坚持在老挝实现“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老挝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老挝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努力通过政治途经解决老挝问题。无论是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多国讨论,还是美苏之间各个层次和多种渠道的单独交涉,美国都极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虽然1962年7月最终达成了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但是由于美国一如既往地在印度支那地区推行遏制共产党发展的政策,使得这份协议没能得到遵守和执行。美国在自身陷入越南战争无法脱身的同时,也使老挝成为越南战争的副战场。  纵观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完全从属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防范共产主义发展的总体原则和目标。虽然这整个历史过程是由美国所导演的,但已不单是“美国对老挝的政策”如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反映了美国、苏联、老挝三方关系的互动,其中有对抗、有妥协、有纷争、也有合作。所以,这段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冷战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楚汉战争时期,人才发生频繁流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纷纷参与到楚汉战争进程中,成为楚汉战争时期的人才。楚汉战争时期的人才流动是多样化的,并且具有延续性。战争结束之后,在楚汉战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欧盟迎来了第28个成员国,在时间上是这个一体化组织的第七次扩大。而就在此前,欧委会还在担心克罗地亚是否能够顺利入盟,原因是作为成员国的斯
文章对大吉林河水库进行溃决分析,根据溃决型式,采用一维、二维耦合的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洪水影响分析,并模拟出溃坝流量过程和洪水向外的扩散演进过程,为大吉林河水库大坝安全
1958年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不仅仅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而且对文化、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58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就发生了文化革命运动
在我国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河南盐业行销区域变动是学者关注较少、研究较为薄弱的一个领域。但河南作为食盐消费大省,河南盐业的相关问题对中国盐业发展史研究而言,这显然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