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控制研究——以L公司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不断融合并飞速发展,对于用户信用程度的把握和风控体系的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进行细分,基于真实消费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信息缺口、贷前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原因,无形中增大了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水平,而信用风险是整个借贷链条出现问题的根源。如何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是发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总结得出我国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表现及成因,并指出当前其信用风险控制的现状。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金融科技公司——L公司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借款用户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其中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再次,针对前文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L公司风险控制措施,并分别运用ROC曲线及信用风险迁徙率数据说明L公司贷前信用评分模型及贷后逾期催收手段在信用风险控制上的效果。最后,通过对L公司信用风险控制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得出案例结论,说明L公司所具有标准的信贷流程和专业的调查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风控模式的优势。但L公司依然存在缺乏有力度的失信惩戒措施、网络信用数据准确性有待考察及费率偏高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消费金融”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选取具有大数据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吸取其信用风险控制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之处,进而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控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在大数据技术不断普及的趋势下,可以更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四个不同生育方案下的人口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从2010年到2060年在中国.我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的,租金和成人教育和娱乐的增加支出,而
2008年源自于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现象受到了社会公众、监管机构及学界的强烈关注,并使得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制度的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且危机过后,国外大多监管机构针对银行业存在的天价薪酬现象推出了“限薪令”。国外学者指出类似于股票期权激励凸性薪酬激励方式是造成系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在银行业薪酬激励方案中纳入延付薪酬及养老金制度等债权激励方式,以抑制银行业高
学位
在现代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迅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