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唐代晚期由于惠能禅宗的兴起,首先使得寺庙壁画内容、制作方法趋于世俗化,水墨画作品进入寺庙,由此形成禅师、士人间审美趣味上的沟通与互动关系,使外来的佛教美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民族绘画的制作样式。也同时引发社会整体审美取向的变化,对水墨画的审美理解倾向大众化,客观上促进了唐代晚期水墨画的形成、发展和兴盛。再者,唐代存在多个具有鲜明禅宗思想倾向的水墨画家,这些艺术家有的直接参禅或与禅师交往而达到主体精神的净化,并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起到直接影响,如王维,吴道子,张璨等,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王维是“文人画之祖”(董其昌语),吴道子是中国画史上的“画圣”。第三,禅宗对水墨画的影响具有历史的持续性,通过水墨山水画、道释人物画(罗汉、水墨菩萨像、祖师高僧像、顶相画等内容为主)、水墨花鸟画三种题材形式的延续和发展,最终在两宋时期达到高潮,形成独特的禅宗画风格,出现历史上禅画的三个代表人物:梁楷、法常、玉涧。其后受禅宗思想影响下的水墨写意画一直是元、明、清三代最主要的文人绘画形式之一。
清代文人沈复说:“即诗与画必悟禅机,始臻超脱也”。水墨画的演变与禅宗思想密切相关,并伴随写意画的发展历程,因此,禅宗可被看作中国水墨画写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