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千年来,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心都集中在调护脾胃方面。然而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着眼于“病而调护脾胃”,这是儿童保健不容乐见的情况。导师许尤佳教授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当前不科学的育儿方式,发现小儿常于病前出现一些“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生活中若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消导法”保健调理,将可以预防由于“脾胃受累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等。这种防治思路是基于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理论,将在儿童保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消导法”保健调理改善儿童患病状况,并与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做比较,藉以评估“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研究方式。抽取广州市天河区2所幼儿园中符合“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的健康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保健组给予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自拟三星汤,主要由谷芽、麦芽、山楂三味药物组成,属于许尤佳教授经验方,生活中可作为“消导法”保健调理方使用。临床应用时,加适量水煎至小半碗服用,<3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8g、8g、3g;3-6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10g、10g、5g。每周服用一次,共服用三个月。于保健调理前后记录儿童中医证候积分及患病情况的改变。整理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本课题保健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50例“食积先兆”证候的健康儿童,研究过程中无脱落及剔除,全部纳入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在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面色青黄、山根青紫、面上白斑、时有皮疹、手指倒刺、口中气秽、苔白浊腻、寐不宁或伴磨牙、多汗、大便夹有饮食物残渣等“食积先兆”证候常见症状及体征)以及患病情况(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平均患病次数、平均病程、病种分布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平均患病频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保健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后自身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保健调理前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比保健调理前有所(降低)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保健调理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无影响。
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后组间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保健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保健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的影响与对照组相当。
安全性评价:在保健调理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
“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改善病前“食积先兆”证候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这将对儿童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千年来,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心都集中在调护脾胃方面。然而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着眼于“病而调护脾胃”,这是儿童保健不容乐见的情况。导师许尤佳教授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当前不科学的育儿方式,发现小儿常于病前出现一些“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生活中若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消导法”保健调理,将可以预防由于“脾胃受累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等。这种防治思路是基于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理论,将在儿童保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消导法”保健调理改善儿童患病状况,并与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做比较,藉以评估“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研究方式。抽取广州市天河区2所幼儿园中符合“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的健康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保健组给予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自拟三星汤,主要由谷芽、麦芽、山楂三味药物组成,属于许尤佳教授经验方,生活中可作为“消导法”保健调理方使用。临床应用时,加适量水煎至小半碗服用,<3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8g、8g、3g;3-6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10g、10g、5g。每周服用一次,共服用三个月。于保健调理前后记录儿童中医证候积分及患病情况的改变。整理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本课题保健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50例“食积先兆”证候的健康儿童,研究过程中无脱落及剔除,全部纳入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在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面色青黄、山根青紫、面上白斑、时有皮疹、手指倒刺、口中气秽、苔白浊腻、寐不宁或伴磨牙、多汗、大便夹有饮食物残渣等“食积先兆”证候常见症状及体征)以及患病情况(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平均患病次数、平均病程、病种分布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平均患病频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保健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后自身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保健调理前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比保健调理前有所(降低)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保健调理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无影响。
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后组间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保健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保健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的影响与对照组相当。
安全性评价:在保健调理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
“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改善病前“食积先兆”证候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这将对儿童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