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朝鲜半岛发生的三一运动曾长期存在于近代中国报刊当中,留下体裁多样、数量丰富的文献资料,集中展现了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韩两民族的爱国志士在反封建、反殖民、反侵略的东亚变革中交流互动的历史缩影。通过对1919年汉城示威爆发到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这段长达26年的时间跨度内,中国报刊的三一运动新闻报道和纪念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报刊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认识伴随着中国与世界时局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五四前后,中国报纸对三一运动的全景式新闻报道使沉寂十年之久的“亡国”朝鲜再次进入中国人视野,加深了国人对世界范围内“民族自决”潮流的实感。这一时期,对帝国殖民者、军阀等强权压迫的不满和强烈的危机意识,使进步的中国报纸杂志普遍对朝鲜三一运动给予肯定,将其作为激励国民精神觉醒的话语资源。北伐后期,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韩爱国志士的共同口号,中国报刊对三一运动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惨史”到“斗争史”的基调转变。此后,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扩大,中国报刊对在华韩人三一纪念的报道大幅增加。三一运动作为东方弱小民族抗日运动的例证,得到了中国境内各国反法西斯人士的关注与肯定,并成为联合抗日背景下众多在华朝鲜革命团体、党派挖掘民族团结精神的历史资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寻求国际社会承认成为韩国临时政府的“当务之急”,这一阶段,中国报刊中出现的有关韩人三一纪念的报道和文章在延续抗日斗争话语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关注朝鲜革命者内部的民族团结问题和民主建国问题。总结而言,1919年-1945年中国报刊对三一运动报道及认识变化表明,三一运动这一帝国日本和殖民地朝鲜之间的对抗性事件,对近代中国空间内的流亡韩人集体记忆建构、朝鲜民族独立精神宣传、东亚革命者联合抗日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