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已经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认知学习理论过渡。这就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正在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所替代。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并不扮演主要的角色。然而在中国,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回顾以往的文献,研究者大多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却较少。当前国内外都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其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因此,本文旨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观、学习观、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等内容的探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应扮演着学习促进者、活动组织者和学生顾问等基本角色。为了证明这三个角色在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我们以04级计算机专业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共62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18周(2006.3-7)的教学实验活动。两个班的学生由同一位老师上课,授课时间相同,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法和非传统教法)。到学期快结束时我们组织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并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做了个别访谈。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优势更明显;实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很快。在英语学习上更加自信;教师在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学习促进者、活动组织者和学生顾问等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英语,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验也表明,在对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方面,传统教法更占优势,这三个角色作用不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最终都要体现在外语学习者这个主体身上。本研究表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对于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如果能学习、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理论,并同时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够更好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