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习适应性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学者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大多数是局限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针对于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年级新生的研究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有关于学习适应性问题或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讨论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水平、行为问题、人际关系或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目前,把学生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在国内还属空白。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利用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量表和岳东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昆明市8所普通中学的835名高一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测查,收回828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剔出明显回答不一致的问卷215份,统计过程中又删除乱答、漏答的问卷193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0份。最后,利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一)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结论1、昆明市普通中学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较低,低于全国常模的理论分布水平。学习适应性的4个分量表按等级水平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和“学习环境”,尤其是“心身健康”和“学习环境”的发展水平较低,是制约昆明市普通中学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2、不同的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学习方式和校际的差异。男女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发展水平低于男生。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学习环境”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学生的“学校环境”显著的好于农村学生,但“朋友关系”的不良检出率却显著多于农村学生。走读生的“学习环境”要好于住校生,“学习态度”检出的不良率和优良率也都显著高于住校生,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非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习技术”水平要高于重点高中的学生,但重点高中学生的“学校环境”显著的好于非重点高中,且“心身健康”不良检出率少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3、不同民族的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少数民族学生的“毅力”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单亲与双亲家庭的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习态度”的等级分布上,单亲家庭学生检出的不良率要显著多于双亲家庭的学生。(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结论1、昆明市普通中学高一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较冷漠、严厉的总体状况。2、高一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有显著的性别、民族、城乡、学习方式、校际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女生更多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而男生更多感受到的父母惩罚、严厉;汉族学生更多感受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城市与农村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偏爱都极其显著的多于农村学生,同时感受到的“拒绝、否认”也显著多于农村学生,表明城市的父母对于其子女的教养方式具有相互矛盾的特点。走读生受到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拒绝、否认”和父母的偏爱都显著多于住校生。重点高中的学生更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偏爱,体现出一种较为温暖的教养方式。3、单亲与双亲家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但单亲家庭的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偏爱相对要少一些,“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要多于一些。(三)学习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结论1、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呈负相关,而父母的“偏爱被试”与“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因子与学习适应性其余分量表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3、父母的教养方式因子与学习适应性12个内容量表在许多方面均有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