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舞蹈交流史上,翻译家的存在是隐而不显的,他们常常隐没在文本背后,转述、传达着原作的意旨,构架起中外舞蹈交流的桥梁。朱立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翻译家,他的舞蹈译文,译笔忠实、语言通达,在延长原作生命之余,一并丰富了中国本土的舞论学说。本文拟在中外舞蹈交流背景下,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从历史学、舞蹈学、翻译文化史、传播学等角度分析、考察朱立人的翻译实践和舞论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他与中外舞蹈交流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近代文艺翻译的现代转型,回顾文艺翻译与舞蹈交流之间的历史渊源,继而引出中国专业舞蹈翻译的缘起。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之初,肩负着社会主义先进文艺建设的使命,而与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在舞蹈教学、编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成为北京舞蹈学校于当时学习和取鉴的主要对象。随着苏联专家陆续来华、中苏舞蹈交流日益频繁,舞蹈翻译人才为该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第二章,根据朱立人不同时期的舞蹈翻译实践,探究中苏舞蹈交流是如何伴随着中苏关系的冷暖而发生变化。朱立人的译舞生涯,共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选材侧重——他前期的舞蹈译文主要集中在舞蹈应用理论之上,后期则对舞蹈基础理论有所偏重,而他在不同时期的译本选择,既与微观的舞校发展需求相适应,也与宏观的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相关联。第三章,通过分析朱立人的舞蹈译文,揭示其每个独立译文文本生成的显性和隐性机制。朱立人的舞蹈译文,从译本的选择、到原文意义的阐释,直至最后的输出,都是基于主客观多重因素的考量,其背后更有译者的应用指向。朱立人每篇舞蹈译文的生成,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着他个人的匠心独运,同时也深刻贴合着特定时代与舞蹈学科发展的需要。第四章,回顾朱立人一生的舞蹈治学成果,对他的舞蹈译文与著述,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在舞蹈翻译成果方面,他的舞蹈译文虽对中国舞蹈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因时代和历史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选材范围和完整性方面略有不足。在舞蹈史论研究方面,由他编撰完成的《西方芭蕾史纲》一书,为中国学者积极探索西方舞蹈史论研究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朱立人一生译笔不辍,勤奋著书,无论是他前期对舞蹈应用理论的译介,还是后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偏重,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要推动中苏-俄两国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而他在不同时期的选材侧重,则既展现了他身为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国舞蹈学科建设的孜孜以求,也反映出他作为舞蹈翻译家,毕生为中外舞蹈交流做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