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对传统历史教育反思的结果,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笔者着重从教育理论和历史教学实践结合上,就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 (一)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能培养出富有主体性的学生。教育者必须树立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和教学相长的师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并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二)历史教学又是受教育者主体学习的过程,必须采取“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自学、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三)必须采取多种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成长。书面考试、重视学生历史实践活动的评价、成长档案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手段综合运用,使学生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能及时了解和总结,并在调整学习策略和完善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发展和巩固自身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