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非传统安全共有的特点和影响,其危害甚至更为严重,这决定其在霸权体系框架下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全球气候谈判处于僵持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合作模式或合作向度,新地区主义恰恰为之提供了新的合作层次和合作模式——即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跨区域合作。
当前全球气候谈判中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问题,在全球气候治理盛行的今天,有着悠久合作历史的中欧双方抓住了气候合作的机遇。中欧在气候合作领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共同利益是推动中欧气候合作的关键,已有的合作关系为中欧气候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中欧气候合作机制现状分析,也会发现中欧气候合作存在许多限制因素。本文期望新地区主义能为中欧提供新的合作动力,中欧能突破一些限制性因素,促进实现共同利益,减轻气候变化压力,提升中欧气候合作层次,巩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在此就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章是中欧跨区域气候合作机制的理论分析。首先用新地区主义界定了中欧气候合作的内涵,即中欧跨区域气候合作机制构建,这是中欧顺利实现气候合作的保证。同时这一章也分析了跨区域气候合作机制的功效。第二章是中欧气候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本章首先从全球气候变化压力的驱动这一角度分析了中欧气候合作机制构建的动因。再次从促进亚欧合作这一区域视角分析了中欧气候合作的动因。最后从双边利益认同这一视角分析了中欧气候合作机制构建的动因。得出结论,中欧是基于压力、利益和共识而进行气候合作的。第三章是中欧气候合作机制的现状分析。首先是中欧气候合作的领导机制分析,分析了不同级别、不同主体的合作机制。其次分析了《京都议定书》中的三个灵活机制给中欧气候合作提供的一些合作模式或合作思路。再次分析了中欧技术转让机制和资金援助机制。最后分析了中欧之间比较成功的气候合作项目。得出结论,中欧在气候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第四章是中欧气候合作机制的功能评价和困境分析。首先分析了中欧气候合作机制的特点和功效,然后分析了中欧气候合作机制的自身缺陷和限制因素。第五章是中欧气候合作机制构建的前景展望和政策建议。针对中欧气候合作的动因、现状、困境等,展望中欧气候合作的前景,并对中欧气候合作机制进行尝试性的思路指导和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球气候治理存在缺陷的背景下,新地区主义为气候合作提供了一个介于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合作向度,中欧气候合作顺应了这一趋势。构建中欧气候合作机制,既有利于中欧自身利益的实现,又可以弥补全球气候治理的缺陷,同时可以把中欧气候合作模式塑造成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友好交往的典范,丰富了新地区主义的实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