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探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f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最早从事政党活动的革命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并通过它领导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根据革命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以党治国”思想,为革命政党的建设及其建国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引。但是,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权被右派篡夺,加之“以党治国”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使其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因而这一思想备受诟病,并在很长时间内鲜有研究。政党政治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根据政党政治在中国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孙中山从事的“以党治国”的政治实践重新认识,对这一理论重新评价,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创造性地利用,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政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导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研究的意义,学术界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和论文框架。其中“以党治国”的内涵界定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本文将“以党治国”界定为政党与政权关系模式的总和。这样就把孙中山曾经主张过的竞争型议会政党政治模式和仿效苏俄的以党治国模式统合起来,在纵向上,“以党治国”就有了一个宽泛的时间跨度,即贯穿孙中山建党实践的始终;在横向上,“以党治国”是包含主体、客体、路径在内的完整的要素架构,有了更宽泛的幅度。第二章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概括。本文认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发展演变的的历史轨迹,可以划分为“雏形期”、“探索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并与国民党发展演变的几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第三章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进行了横向剖析,即从“以党治国”的主体、客体、路径三要素上一一进行解析。其中,对政党这一主体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修明党德”;对“国”这一客体,主要从“是什么样”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对“主义”治国这一路径,本文从“主义”治国是以党治国的根本、“主义”治国重在宣传两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主义”治国这一主张的特点,接着分析了“主义”治国在当时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的表现和原因。第四章是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当代思考,也是本文的落脚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中蕴含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探索精神,包含的很多具体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政党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吸收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扬弃其中的消极因素,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明建设是当前研究孙中山思想的意义所在,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以德立党、实行“主义”治国和摒弃政党人治,实行政党法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已经广为人知,但辛亥革命后进行的禁烟禁毒运动则关注者较少,尤其是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中国家法制的运行状况缺乏系统性考察。其时的禁烟运动是在复杂的国际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对运动的推力,既有政府本身,也有国际影响,更有民间被动或自发的广泛参与。本论文意图以云南省的禁烟运动为切入点,研究禁烟法令产生和实际实施,运行的各个主要层面,包括国际方面对该法的态度和影响,中央政府的立
我国房地产改革使得住房供给日趋市场化,原有的福利分房已经不复存在。市场化的住房供给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蓬勃发展,居民的居住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即: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渐渐从学生的成绩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式占了极大
期刊
在传统侵权法中,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主要限于作为财产权的物权和人身权。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侵权案件的种类越来越多,一些主要国家的侵权法都逐渐地从仅仅保护物权、人格权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