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基因PER1对口腔鳞癌细胞糖酵解和增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o_o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PER1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PER1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索生物钟基因PER1表达改变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建立稳定沉默、过表达和突变PER1的OSCC细胞;用CCK-8和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RT-qPCR实验检测PI3K和AKT mRNA 水平,Western Blotting 实验检测PI3K、AKT、p-AKT、HK2、PKM2和LDH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葡萄糖测定试剂盒、乳酸试剂盒和酶活力测试盒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乳酸生成量及糖酵解关键酶活力。分别在PER1沉默的TSCCA细胞(RNAi-PER1-TSCCA)和PER1过表达的SCC15(OE-PER1-SCC15)细胞中加入AKT抑制剂和AKT激活剂进行功能回复实验,另外在RNAi-PER1-TSCCA细胞中加入糖酵解抑制剂进行回复实验。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检测OSCC细胞中PER1/RACK1/PI3K复合物的形成,并且利用CHX追踪实验检测PI3K蛋白稳定性。用OE-PER1-SCC15细胞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记录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肿瘤体积和重量,用Western Blotting 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 PI3K、AKT、p-AKT、HK2、PKM2、LDHA和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PER1在OSCC细胞中低表达(p<0.05)。在过表达PER1的OSCC细胞中,葡萄糖摄取量、乳酸生成量、糖酵解关键酶活力以及PI3K、p-AKT、HK2、PKM2 和 LDHA 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细胞增殖也显著降低(p<0.05)。而在沉默PER1的OSCC细胞中观察到恰好相反的结果。用AKT激活剂SC79处理过表达PER1的OSCC细胞或用AKT抑制剂Artemisinin处理沉默PER1的OSCC细胞后发现,p-AKT、HK2、PKM2和LDHA表达水平,葡萄糖摄取量、乳酸生成量、糖酵解关键酶活力和细胞增殖均得到显著回复(p<0.05)。此外,用糖酵解抑制剂2-DG处理沉默PER1的OSCC细胞后,增加的细胞增殖也得到显著回复(p<0.05)。Co-IP和CHX追踪实验结果表明PER1能与RACK1和PI3K结合形成PER1/RACK1/PI3K复合物。在PER1过表达的OSCC细胞中,PER1/RACK1/PI3K复合物显著增加,PI3K的半衰期显著降低(p<0.05),糖酵解、增殖和PI3K/AKT通路受到显著抑制(p<0.05)。然而,这些在PER1突变的OSCC细胞中均得到显著回复(p<0.05)。体内成瘤实验也证实PER1过表达能显著抑制OSCC肿瘤生长(p<0.05)。结论:在OSCC细胞中,生物钟基因PER1依赖于形成PER1/RACK1/PI3K复合物影响PI3K的稳定性从而调控PI3K/AKT通路,进而依赖PI3K/AKT通路调控糖酵解和细胞增殖从而影响OSCC的发生发展。PER1可能成为治疗OSCC的一个有价值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后不进行抗凝治疗,单纯观察随访对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357例成人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栓体积、D-二聚体水平、超声结果、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诊断时和拔出导管前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的体积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验证。结果:符合标准共计357例患者,其中有43例患者在确诊无症状导管相关血栓24小时内即
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性疾病,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现有的研究认为妊娠早期滋养细胞侵袭能力减弱以及伴发的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是其关键的病理基础。AMPK是调节细胞和机体能量代谢的总开关,调控着多种物质的代谢和多项细胞活动,其在子痫前期胎盘异常激活,参与了滋养细胞多种功能的调控。部分文献报道皮质醇影响滋养细胞的侵袭迁移功能且灭活皮质醇
目的分析和探讨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根据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lifornia Assessment Manual,CAM)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的危险因素,并初步探讨防治策略。结果本研究
目的探究肝癌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与免疫抑制剂使用种类及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2019年因肝癌所做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按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否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因、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评分、MELD评分;术后资料:癌结节的数目、最大癌结节直径、微血管浸润(MVI)、大血管浸润、肿瘤分化Edmondson分级;以及术后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和近期生存情况,进一步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近期疗效,为临床使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胰头癌、壶腹周围肿瘤和远端胆管癌等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开展的135
研究背景: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s),例如w-3和w-6脂肪酸,它们在膜结构,脂质代谢,血液凝结,血压中具有多种作用,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本课题组研究显示,子痫前期的胎盘组织中,存在着不饱和脂肪酸堆积[1]。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不饱和脂肪酸对滋养细胞及子痫前期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的: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明确长链脂肪酸对滋养细胞及子痫前期发生的影响及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um deviation,NSD)患者的术后主客观症状改善水平与术前焦虑抑郁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明确术前的焦虑抑郁是否会对NSD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为临床提高NSD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NSD进行手术的患者资料,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脑转移(Brain metastasis,BM)在肺癌(lung cancer,LC)患者中发病率高并导致较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个大型肺癌患者队列来建立脑转移的发病和预后的预测模型。本研究从SEER项目队列中选择2010年至2016年诊断的266522例肺癌病例。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和Cox回归分析得出脑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和预后因素,并利用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用ROC曲线或C指数
目的:脓毒症是导致ICU患者死亡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病死率高达30%~50%。脓毒症常常累及肺脏,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危及生命,控制炎症瀑布样反应是防治ARDS的重点。MicroRNAs(miRNAs)是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周期、分化、凋亡和炎症反应等,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s在ARDS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MicroRNA-129-5p(miR-129-
目的本实验通过构建间歇性缺氧大鼠和HT22细胞模型,探讨TGF-β1在间歇性缺氧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间歇性缺氧组(IH组),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神经元的自噬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C3、P62及TGF-β1的表达。体外实验:将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N组)、间歇性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