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推进,弘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典籍承载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文化典籍的译介。作为中华古典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道德经》一书是道教的哲学经典,也是卓越的文学佳作。随着国际上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关于老子《道德经》在异域的翻译与传播也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在传统上,翻译通常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种活动。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文化融入翻译之中。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代表理论家,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她提出的以文化为单位,翻译的对等应是原文与译文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主张在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选取葡萄牙和巴西四位不同译者《道德经》葡文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内容具体有:1.从数字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以及精神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分别对比各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例如是否翻译出关键文化词的表层和深层含义等方面;2.逐一分析四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可取以及不足之处,探讨译者各自翻译的特点以及翻译策略;3.提出参考和改进建议,总结将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成葡萄牙语时行而有效的翻译策略,从而把握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应体现的对原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找到更加有效地将中国典籍翻译成葡萄牙语介绍给葡语国家读者的方法,并以此希望能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四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四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及特点:两位巴西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主要采取异化,以直译为主,以忠于源语文本。其中华裔译者武志成的翻译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与其本身是一位在巴西传播道教的道士身份不无关系;两位葡萄牙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则相对更加灵活,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并用,并对个别重点文化负载词进行注释,使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道德经》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Antonio Miguel de Campos虽是自学成才的汉学家,但他的译本最为详细,并且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阐释也最为到位。然而,在这四个译本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化流失,甚至存在一些错译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传播源语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精华,作者认为,译者在对译本进行遣词造句的同时,应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如遇到文化流失不可避免的情况,译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尽力补偿翻译中的文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