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据2005年人口普抽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要高于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农村,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有工资性收入,剩余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依靠自己、家庭或是集体养老。如今,这些养老方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功能减弱。农村的老年人口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保障他们晚年基本生存需要的养老方式。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2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起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功能、实质和价值取向;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基金的必要性和来源。列宁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原则。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共同富裕和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他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制度。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建设滞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形式的衔接需要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需要做到保值、增值。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类;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