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勇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的著名理论家,戴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不仅关心政治,而且关怀教育,伴随着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完成,戴季陶的教育思想在中年时也初步形成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六大部分,全面展现戴季陶丰富的教育思想,以便人们更客观的了解这一历史人物。第一章,论述戴季陶教育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戴季陶从小接受的儒道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当以礼制为基础;另一方面是中青年时期,戴季陶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进行反思,认为教育衰弱是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主张摆脱封建教育的模式,认同务实的教育观。第二章,阐述戴季陶奉行的教育方针。这其中包括以三民主义为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性质,不分性别、年龄、职业的强迫教育手段和为民众谋利益,为民族求独立的教育目的。第三章,按时间顺序,论述戴季陶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即戴季陶青年时代,其崇尚革命,对封建教育产生质疑;第二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戴季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关注平民教育;第三阶段,大革命时期,戴季陶跟随蒋介石,在教学中穿插党化主义的思想,重视学术的同时,强调思想的统一。第四、五章,论述戴季陶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专门教育。第四章论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包括中小学、大学、师范教育等。社会教育涵盖了戴季陶对社会教育受众的理解及对国民体育的看法。第五章论述专门教育,包括妇女教育、农林教育、军事教育、边疆教育、华侨教育等。结语部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戴季陶的教育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戴季陶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教育主张,如提倡妇女教育,平民教育,及执掌中山大学时,将大学的学术性放在首位;他还能关注被世人忽视的教育领域,如农林教育、边疆教育等;他还主张为教育投资。局限性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戴季陶头脑中根深蒂固;对妇女价值的看法比较传统;党化主义穿插在其教育思想中,不利于教育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