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理清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的关系,揭示当前我国公有制“退却”表面背后所包含的“进步”意义,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自信”。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选题的背景、依据和研究意义,分析关于“当前我国公有制‘退’与‘进’”的研究概况,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追根朔源,探寻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公有制”的历史形态及核心实质。第三部分,以现实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为脉络,详细考察列宁、斯大林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前后以来所有制设想及其实践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通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与“公有制”的关系,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理清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占有关系实质上应该是“社会占有”,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只是社会占有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五部分,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公有制主体保卫战”进行分析和评论,指出“公有制”的“进步”与“退却”不能以单纯的所占比重数量来论,而应该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社会化的要求,以及是否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最后,直观而明确地指出当前我国所有制改革中“公有制”比重的下滑,表面上是“退步”了,实际上却是一种“进步”。总之,所有制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厘认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的关系,拨开公有制“退却”的理论“迷雾”,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自信”,这样我们方能突破所有制改革“禁区”、跨过所有制改革“雷区”、闯过所有制改革“险滩”,最终抵达“够格的”社会主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