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Class: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yuanyu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最初由MaCroskey&Baer(1985)提出,用来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MacIntyre&Charos(1996)把这一概念拓展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MacIntyre等(1998)进一步提出,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二语交际意愿作为一个代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潜在结构,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研究和重视。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因为起步为时不久,对英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在藏区,仅李树华(2010)对藏族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做了初步探索,但并未对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  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调查了藏族大学生在英语专业课堂学习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水平,分析了藏族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的性别差异,探索了影响藏族大学生课堂内交际意愿的文化因素。  西藏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175名学生接受了本次调查,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纯藏族学生56名,纯汉族学生96名。调查工具为一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调查受试的基本情况,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学习英语的时间和自我评价的英语水平等。第二部分用量表调查了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焦虑程度、态度/动机、学习者信念、冒险性、教师支持、班级凝聚力及英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水平。研究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过程包括各量表信度系数测量、描述性数据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藏族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英语听读写和总体能力自我评价、冒险性、英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均显著低于汉族学生,但是英语口语能力自我评价与汉族学生无显著差异;(2)藏族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的焦虑程度显著大于汉族学生;藏族学生学习者信念更负面;(3)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动机、教师即时性、班级凝聚力与汉族学生无显著差异;(4)除冒险性和教师即时性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均与藏族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显著相关;(5)藏族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6)影响藏族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传统文化因素有:佛教的正语观念、自我完善观念、服从观念、浓厚的群体意识、寺院教育模式、藏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汉族文化以及英语文化的冲突等。  根据这些发现,本研究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藏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冲突对藏族大学生课堂内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改变固有观念和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和学习者信念,树立交际自信,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冒险精神,在课堂内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其成功与否既与原作的审美价值息息相关,更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和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密切相关。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学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代最新的理论思潮之一。90年代初以来,后殖民理论开始被陆续引入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印度学
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原版电影的理解与欣赏,而电影字幕中影射的翻译更是不能忽视。影射是极富社会背景和浓厚文化色彩的文化专属词语,如何有效传递这些文
从文学翻译体系来讲,儿童文学的翻译还处于边缘位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对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