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符合脊柱失衡标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选用三圆式站桩功作为干预方式,将脊柱直立位生理曲度作为评估站桩功改善脊柱失衡的效应指标,通过测量冠状面脊柱胸腰椎体间夹角以及足底压力静态平衡指标,分析其脊柱夹角间以及足底静态平衡的变化,探寻站桩功调节脊柱平衡效应和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标准筛选出60名基线资料均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接受14周三圆式站桩功干预训练(2周集中培训+12周辅导训练),每周5次,每次50min,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仅与干预组平行参与研究测评过程。研究周期共16周,其中基线期2周,训练周期14周。将冠状面直立位脊柱生理曲度作为调节脊柱平衡的效应指标,从基线期到干预结束共完成3次评估,即入组0周(基线期)、入组8周(辅导训练6周后)、入组14周(辅导训练12周后),观察三圆式站桩功对脊柱平衡的调节作用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结果1.入组时,两组脊柱直立位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椎体间夹角在Th8/Th9、Th10/Th11、L4/L5、L5/S1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组Th9/Th10、L2/L3、L3/L4、L5/S1较同期对照组椎体间夹角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则在腰椎Th9/Th10、L1/L2、L3/L4较干预前有所增高(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维持Th6/Th7-Th10/Th11、L5/S1第8周改善的脊柱夹角度数的基础上,降低了Th8/Th9、Th10/Th11、L1/L2、L2/L3、L4/L5、L5/S1的椎体间夹角绝对值(P<0.05),对照组则在L3/L4的椎体夹角较干预前增大(P<0.05)。2.入组时,两组脊柱左侧屈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在Th1/Th2-Th4/Th5活动度略低于对照组;入组8周时后,干预组胸椎上段Th1/Th2-Th3/Th4活动度有所上升,与对照组基本持平,干预组在胸椎下段Th12/L1,腰椎上段L1/L2、L3/L4高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在胸椎上段Th1/Th2、Th2/Th3左侧屈活动度较干预前有所上升(P<0.05)。3.入组时,两组脊柱右侧屈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在胸椎中段Th5/Th6、Th6/Th7和腰椎L1/L2-L5/S1较对照组低(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在腰椎中段L3/L4、L4/L5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L2/L3-L4/L5较对照组右屈活动度高(P<0.05);入组14周后,Th6/7和L3/L4、L4/L5较干预前活动度有所提高(P<0.05),Th6/Th7和L2/L3-L4/L5均较对照组活动度高(P<0.05)。4.入组时,两组左右足面积与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左右足面积、负荷差值较干预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两足底面积差值和负荷差值明显低于入组0周和入组8周后(P<0.05),且较对照组其差值更低(P<0.05),左右足面积出现小幅度下降(P>0.05)。5.入组时,两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总长度(TTW)、包络90%中心移动轨迹面积(EA)以及X轴、Y轴无显著差异(P>0.05);入组8周后干预组TTW、EA与X轴、Y轴较干预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EA与X轴、Y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低于对照组(P<0.05),TTW则高于干预前(P<0.05);入组14周后干预组EA值、X轴线、Y轴线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结论1.三圆式站桩功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冠状面脊柱生理平衡,加强直立位脊柱形态的稳定,对脊柱冠状面活动度具有改善作用。2.三圆式站桩功能够加强个人“调身”意识,培养自主调节平衡的能力,改善身体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