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特曾说,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的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同样也是历久弥坚,经受得起时代的考验。虽然对于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马克思始终没有做过明确的论述,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论断即可作为马克思关于“两种尺度”的论断。“物种尺度”是客体尺度,意指客体对象自身的性质,“内在尺度”是主体尺度,意指主体本质力量的性质。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前者就是历史尺度,后者即价值尺度。在社会发展及其评价问题上,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将可以经由经验证实的历史事实与难以为经验证实的价值信念,将本体论与价值论,经由实践观念统一起来了本文写作的初衷是针对流行的“价值尺度服从历史尺度”原则进行再思考再审视,试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选取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进行研究,在肯定历史尺度积极作用的前提下,重新确立马克思价值尺度的地位,从二者的统一性出发,以求发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梳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读相关的原著和评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本文主要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另外总体性分析方法和跨学科的系统分析方法也有触及。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社会难题,分析发展悖论产生的原因及人们对此的两种态度,并由此引出两种评价尺度;第二部分将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两种尺度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三部分讨论马克思的评价尺度思想的优越之处,它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卢梭等感伤主义者及李嘉图等生产主义者;第四部分则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思想进行反思,主要讨论了如何看待“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生产力和人文价值之间的抉择。有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就有什么样的评价和选择,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才能实事求是地对社会客体进行有效的评判,考察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的发展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意义。马克思把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奠定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在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时采取双重理论视角,为我们深刻认识并努力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