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展宽用于计算EAST偏滤器脱靶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ao81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保未来聚变装置上的偏滤器部件具有足够的使用寿命以及控制杂质源,未来的聚变装置需要工作在偏滤器脱靶或半脱靶运行模式。近年来,低杂波诱导的电流丝通过改变边界磁拓扑结构,导致到达偏滤器靶板粒子流和热流出现分裂,这对于缓解主打击点区域的热流沉积与靶板刻蚀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长脉冲放电运行。对低杂波诱导的粒子流与热流分裂的深入理解是实现稳定控制长脉冲偏滤器脱靶的前提条件。偏滤器脱靶后,高等离子体密度区域逐渐远离靶板表面,镶嵌在偏滤器靶板内部的探针无法提供等离子体温度密度等有效信息。有效获取脱靶等离子体参数分布及其时间演化对于理解脱靶过程的物理机制,修正现有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谱线的斯塔克展宽与频移分析是诊断等离子体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在测量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方面。本论文对EAST钨偏滤器脱靶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进行了分析,在扣除仪器展宽和多普勒展宽后得到氘巴尔末线(Dε)的斯塔克展宽,利用准静态模型计算得到了偏滤器空间中脱靶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分布和演化特征。发现低杂波加热条件下偏滤器脱勒靶等离子体中出现两条分离的密度带。随着主等离子体密度的继续上升,两条密度带的密度出现不同演化趋势,靠近主打击点附近的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而远离主打击点的第二条密度带在观察的范围内比主打击附近的密度高约2倍,且持续上升。斯塔克展宽计算得到的两条密度带与靶板表面探针计算得到两条密度带进行了对比,前者相对应地比后者高约1个量级左右,此外,探针计算的电子密度随主等离子体密度上升都持续下降,这可能反映了脱靶等离子体正在离开靶板表面向主等离子体移动的趋势。论文还通过将实验测得Dε谱线与文献中利用微观场模型方法得到的线型数据库进行拟合对比,得到了脱靶等离子体斯塔克展宽电子密度,与准静态模型计算的电子密度相比,在讨论的密度范围内(5 × 1019-3 × 1020 m-3)最大差别为17.4%,在较低的密度下这种差别进一步缩小。本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斯塔克展宽计算偏滤器脱靶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和演化可以为研究EAST偏滤器脱靶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诊断方法,准静态模型可以适用一般的脱靶等离子体密度范围,当密度较高时(>3 × 1020 n-3),则可以使用微观场模型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其他文献
由传统民居组成的村落在中国有着很大的数量。现代背景下,这些村寨大都面临着民族特色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湖南省通道县芋头村是一个未受到现代文化强烈冲击和根本破坏的传统
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问题一直是标准必要专利权人和标准使用者之间争议的焦点问题,引发了很多诉讼。使用费计算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计费基础,理论界有终端产品市场价格
NIK(NF-κB-inducing kinase)也称为MAP3K14(MAPK kinase kinase 14),是MAP3K家族中的一个丝氨酸/苏氨酸激酶。NIK是NF-κB非经典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激酶,NIK过度表达会激活NF-κB
近十年来,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使得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输出的能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升高,近几年尤为迅速。城市固有的交通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交通拥堵现象在各大中型城市时有发生。
正确评价和预测轨道几何状态的发展与变化规律是实现铁路轨道经济维修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轨道几何状态变化的特点,基于概率分布的基本思想,建立轨道不平顺状态推移矩阵。运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门静脉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状况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54例HC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射频消融治疗(ra
神经节苷脂GM3作为一种促分化剂已在多个细胞瘤株模型中得到证实,但迄今为止其促分化的详细机制仍未阐明。本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发现,神经节苷脂GM3诱导人单核样白血病J6-2细胞
随着互联网科技在大数据时代的新发展,网络上基数巨大的个人信息数据被收集、存储、挖掘、分析与利用。科技欠发达时代,遗忘是人类的天性,而记忆则是例外。但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大数据的帮助下,使得我们对某些主体的个人信息有着根深蒂固的记忆。当个人信息主体期待着网络上所公开的相关个人信息能随着时光的变迁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化时,却发现这些个人信息每隔一段时间又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遗忘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奢求。为了解
柚皮苷是从中药化橘红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有效单体,本团队历时10余年将其开发成国内外首创的一类新药,已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综述了柚皮苷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非临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