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在房颤、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结缔组织性疾病等基础上引起肠系膜动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或低血容量、休克及药物等所致微循环灌注不足,或在近期腹部手术、肝硬化、腹腔内炎症、血黏度增高的基础上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其它原因引起肠道粘膜的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一类疾病[1]。随着人口社会的老年化及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增加,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医技水平的提高,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率也日益增多。本病常混杂在基础疾病当中,诊断困难,常易误诊、漏诊,在发生肠梗死之前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误诊、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因素。目的: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0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23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且检索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中1985~2005年相关缺血性肠病报道文章39篇(共700例)进行比较分析其发病情况变化趋势。结果:1.本组病例中,患者年龄28岁~78岁,平均57.4+16.42岁;其中男18例,女5例,男:女=3.6:1,本组病例以男性患者多见。2.本组病例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21例,其中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占61.2%(13/21例)。本组病例伴便血34.8%(8/23例),腹泻17.4%(4/23例),恶心34.8%(8/23例),呕吐30.4%(7例/23例),发热26.1%(6/23例)。本组病例患者出现的腹部体征和其腹痛不相符(57.2%)。3.本组病例血白细胞数升高39.1%(9/23例),血淀粉酶升高27.3%(3 /11例),尿淀粉酶升高14.3%(1 /7例),D-2聚体升高69.2%(9 /13例),CO-CP降低71.4%(5/7例),B超阳性90%(9/10例),肠镜阳性率50%(1/2例),胶囊内镜阳性改变33.3%(1/3例),CT阳性87.5%(7 /8例),CTV阳性100%(1/1例),CTA阳性为60%(3/5例)。4.本组病例经内科保守好转率为39.1%(9/23例),经手术治疗好转率为52.2%(12/23例)。经综合治疗好转病例为21例,其好转率为91.3%(21/23例),总死亡率为8.7%(2/23例)。5.缺血性肠病近二十年发病例数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缺血性肠病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关键。缺血性肠病近二十年发病情况呈逐年升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