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德《曲律》戏曲叙事理论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骥德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界,有着十分独特和重要的意义,其戏曲理论专著《曲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戏曲理论专著。《曲律》门类详备,无所不包,自成体系,涵盖了戏曲及戏曲批评的各个方面,涉及戏曲发展史、戏曲创作、戏曲风格、戏曲流派、作家作品论、声律、修辞、叙事等诸多方面。虽然王骥德在自己的曲论体系中,比较偏重声韵、曲调等戏曲抒情层面,不过,他在《曲律》一书仍然涉及到戏曲叙事理论的诸多重要层面,并进行深入论述,最集中表现在虚实论、结构论、情节论、语言论四个方面。引言部分在介绍戏曲理论的整理和研究现状,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渊源及内涵界定,在此基础上,介绍王骥德戏曲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王骥德戏曲叙事理论的动机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王骥德的生平和著述。王骥德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与戏曲结缘,并为之奋斗终生。他的交游广泛,结交了一大批曲坛名流,如徐渭、沈璟、汤显祖等等,对他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理论品格的完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王骥德一生著述颇丰,与戏曲相关的领域,几乎都有所涉足,遍及传奇、杂剧、编纂、校注及理论专著等多种类型,其中,《曲律》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第二章主要围绕《曲律》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版本、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建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去探析《曲律》这本理论巨著的风姿与内涵。《曲律》之所以能成书,并世代流传,深受好评,与王骥德本人的才华与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整个明代戏曲欣欣向荣的理论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王骥德的收获,其实正是整个明代曲论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章是本论文的论述重点,主要分析了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有关戏曲叙事理论的阐释。第一,王骥德深入阐述了戏曲艺术创作方法论领域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做出自己独到判断,提出“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观点,明确了戏曲叙事的虚构性特征。第二,从形式角度,王骥德提出戏曲叙事的结构应该注重整体美的观点。第三,在内容层面,王骥德认为戏曲情节需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提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一是要对那些来自生活之中的基本素材进行精简,二是根据作品主旨和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用力开掘,并将其概括为“贵剪裁,贵锻炼”。第四,戏曲语言风格方面,王骥德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审美趣味,追求语言风格上的“雅”,另一方面,从戏曲接受论的角度,他考虑到戏曲需要契合当前观众的审美口味,因此也很关注戏曲语言的“俗”,并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将“雅”与“俗”有机结合。王骥德及《曲律》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曲论影响深远,虽然关于戏曲叙事理论的探讨并不是他本人重点发力所在,却填补了当时的一个理论空白,构建了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雏形,并给后来者比如李渔等以极大启迪,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为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独特贡献。
其他文献
<正>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时代发展新
<正>和谐的军政主官关系是党委班子建设质量的基础,军政主官不和谐,就不可能有团结的班子和团结的集体。建立良好和谐的同级关系,既有助于进一步协调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又
对JCI标准及其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在分析我国中医医院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参照国际JCI标准加强中医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认为JCI标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
在宋代的俳谐文学发展史上,北宋中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北宋初年的俳谐诗创作不及中晚唐时期发达,处于一个低谷阶段,而北宋中期则是俳谐诗创作由衰转盛的时期。北宋中期的俳
都市空间是现代生存体验的基本范式,不仅彰显着生存其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决定着文学的精神面貌,构成着文学内在的生命内涵。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与中国其他传统地
朦胧诗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因其艰涩隐晦的意象语义难以为大众读者所广泛接受,因而,在它经历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段热捧后,如今已悄无声息、
徐訏的小说创作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时期,以他迁居香港为界。而徐訏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集中于大陆时期,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徐訏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对于徐訏前期小说的考察,我
梁实秋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不仅曾是“新月派首席理论家”,在文艺批评思想方面多有建树。抗战期间他创作了广受欢迎的《雅舍小品》,在翻译上面也有所成就。但他也是个备受争议
王夫之的诗歌饱含了自己的身世之痛,作为一名学者,诗中用典的地方很多。亡国和隐逸的经历,都将他推向了庄子,他作有《庄子通》和《庄子解》两书,在诗中也较多地用《庄子》的语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