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把握农村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做出的一项伟大决策;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关键在振兴乡村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县级政府推动,挖掘农业农村资源,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可达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把握农村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做出的一项伟大决策;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关键在振兴乡村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县级政府推动,挖掘农业农村资源,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可达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多种途径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而各项振兴政策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政策效果及公信力。本文以睢宁县出台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及座谈,阐述了产业发展情况、取得的成就,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执行敷衍、执行泛化、执行一刀切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精细化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政策资源投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对策。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内外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献、乡村产业振兴及执行相关文献进行收集、阅读和研究,述评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第三,对睢宁县乡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产业振兴政策内容、政策成效进行介绍并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分析。第四,提炼总结产业振兴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睢宁县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五,分析落实政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探索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为区域农村产业振兴政策有效的执行提供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管理的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研究依据成熟的回归分析理论,采用国内外教育科研人员最常用的工具SPSS软件对高二年级文科班一学年来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班级在高二这一年中整体成绩相较于全年级有稳步提升。 关键词:回归分析;SPSS;成绩分析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有效办法。传统的教学评价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现实需求,功能强大
摘 要:社会发展迅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随着课标要求的不断深入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正是课标下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问题教学正可以培养上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语文课堂与问题教学的融合对于新课改有着重要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發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落实到每个学科有具体的学科素养,因此当下各学科教学都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我认为在班级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自然融入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因此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要求教师及时转化传统教育思想,将线下与线上教育有机融合,以此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从根本上保证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实现现代化理想教育目标。基于此,本文将聚焦中学英语学科,首先分析线上教育模式在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析提高其整体教学有效性的多种实践途径,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学习风潮逐渐兴起,国家也更加提倡高中生的多样化发展,所以高中艺术生队伍逐渐壮大。在高中艺术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升高中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水平,逐渐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着眼于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而本文将结合研究的结论,具体阐述如何组织高中艺术生地理教学。 关键词:课改;高中地理;艺术生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教育部在2014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入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由四部分组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其中最核心的素养就是人地协调观,它将有效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供给了学生。笔者在对“人地协调观”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中的
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而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当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核心素養视角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具体策略等角度出发,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作业设计 当前高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与不断深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只要充分利用就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将微课带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和探索中去,在自身的反思中不断取得进步。在微课模式的带动下,高中语文课堂也会变得焕然
摘 要:一般情况下,项目式学习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布置与驱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当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教学方式。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阐述项目式学习背景下怎样展开“摩擦力”一节知识的教学工作,以此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高中;物理教学;“摩擦力”;教学设计 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高效
摘 要: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以往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并不重视生物课的实践教学,而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忽略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不能够灵活地运用生物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的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教师应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将“生活化”教学方式融入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