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洁净钢、低碳钢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及倡导环保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传统含碳耐火材料低碳化成为了趋势。对于低碳镁钙碳耐火材料而言,为了保持镁钙碳材料的优异性能,碳在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抗氧化性能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含游离CaO的低碳镁钙碳材料,也避免不了CaO水化的问题。因此本课题主要从基质碳源出发对材料的组成进行了系统的优化、从树脂裂解行为分析并改善了CaO吸水水化所带来的问题、引入抗氧化剂增强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等三个方面研究:引入单一碳源、复合碳源以及不同含量的鳞片石墨至低碳镁钙碳材料中,对试样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常温耐压强度、常温抗折强度以及常温热导率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SEM对各组试样炭化后的断口显微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鳞片石墨为单一碳源的镁钙碳材料在炭化后,树脂残炭能较均匀的包覆在镁钙颗粒表面形成连续的炭网络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在单一碳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复合碳源至材料中,结果表明引入鳞片石墨及超细石墨为复合碳源的试样,其结构致密,鳞片石墨及超细石墨粒度配合较好,均匀分散在试样中并填充孔隙中,炭化后形成了连续的网络框架,性能最佳;采用不同含量鳞片石墨的镁钙碳试样,其体密气孔、抗折耐压等性能随着鳞片石墨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为了探究升温过程中无水酚醛树脂的裂解与镁钙碳材料中CaO水化问题的关系,对镁钙碳粉末试样进行了TG-DSC分析,并将镁钙碳粉末分别在390℃-550℃不同温度下、以空气及惰性气氛进行热处理并利用XRD进行物相表征。结果表明,镁钙碳试样在426-526℃时,由于CaO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以及树脂裂解产生的水蒸气导致CaO水化。通过提高镁钙碳材料热处理起始温度以及引入镁钙细粉能有效的改善因CaO吸收树脂裂解水所带来的性能下降的问题,并确定适宜的热处理起始温度为500℃、适宜的镁钙细粉引入方式为预先与树脂混合后引入,引入量为4%。以SiC、B4C为抗氧化剂引入至镁钙碳材料中,改善试样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SiC的单一引入能较好的改善试样的抗氧化性能,在1200℃以后SiC与O2反应开始剧烈,降低了试样内的氧分压,生成的SiO2进一步与基质中MgO反应形成M2S相,堵塞气孔,阻止了O2与C的进一步接触氧化,并确定最佳的SiC引入量为4%;而B4C的引入也能提高试样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在700℃B4C与O2反应开始剧烈,其生成的液态B2O3能形成液态保护膜,在低温阶段保护C不被氧化;因此实验组将两者复合引入至镁钙碳材料中,确定了最佳的引入量为3%SiC+0.5%B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