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审美化——尼采和王国维的人生观与艺术观的对比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和王国维对审美化的生命形态和社会形态具很强的自觉意识。他们都多病赢弱,有着相同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和生命相似的悲观体验;同样生活在裂变的时代,尼采和王国维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应证自我的生命体验,引叔本华哲学为知己;尼采认为意志是多元的,而王国维认为意志是世界惟一的本体,由此两人走向不同的超越和解脱悲观人生和生命的道路。尼采用虚无主义考察历史,认为在传统形而上学和伦理道德抑制下的生命皆是虚无的、缺乏肯定性和创造性的,现实世界和尘世生命只有作为审美的现象才能是永远正确和有充分理由的,生命只有经由对现有价值的重估和永恒轮回的检验才能恢复其清白和无辜,才能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立法者,从而改良和拯救人类于虚无衰弱之中。王国维继承叔本华的观点,将生命理解为欲望,认为人生充满忧患劳苦,只有在美学艺术中达到对生命纯粹的审美观照,才有可能从被欲望桎梏的生命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尼采和王国维以其不同的审美化生活方式为迷惘的现代人提供了审美化诗意化栖居的范例,对在审美泛化的现代社会中迷失的现代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No.1唠叨rn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孩子们对唠叨如此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赵宋以来,陶渊明作为诗品与人品的典范,备受世人推崇。时至清代,清人全面站在儒家立场,从各个角度对渊明及其作品进行论述。虽然自南北朝开始,历朝历代均有人儒化陶渊明,然而直至清
一、创设生动有效的情景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要切实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身体征,其更多地要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提倡应用创设问题情景法,鼓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