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初,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流动性过剩成为描述2005-2007年我国经济现状的关键词之一。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加大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2007年先后10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2008年又先后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提高准备金率达1个百分点。虽然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经济趋势整体下滑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四次下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流动性过剩问题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个方面,而且流动性过剩作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以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是流动性能力的过剩,而是流动性资金的过剩,导致这种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一旦改变,很可能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系统地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对防范流动性风险、多渠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银行定位的转型和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着手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在以往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流动性测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得出本文测量和判定流动性的六个指标。第三,从微观的角度着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典型代表,就其流动性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第四,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引起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中,运用定性、定量及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资金运用的角度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在就如何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对策中,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