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效应的临床观察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背俞穴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的临床效应,并与单纯针刺治疗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60例辨证为冲任失调型痤疮患者均来自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门诊。采用数字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背俞穴穴位注射+针刺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取两组背俞穴:A组(肝俞、膈俞)、B组(脾俞、肾俞),抽取丹参注射液4ml,选取A/B组穴位(双侧)进针,得气后每个穴位注射1ml,AB两组交替使用;并以0.25*25mm毫针针刺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内庭、血海、三阴交,进针后留针20分钟。对照组为单纯针刺上述腧穴及背俞穴(取穴交替同治疗组)。两组均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睾酮并评价两组的皮损改善程度与总体疗效的变化情况。  结果:  (1)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睾酮为135.77±29.65ng·dL-1,治疗后为47.36±9.63ng·dL-1;对照组治疗前血清睾酮值为134.85±31.22ng·dL-1,治疗后为95.63±19.22ng·dL-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睾酮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组治疗前皮损积分为34±5.5分,治疗后为11±1.7分;对照组治疗前皮损积分为35±5.6分,治疗后为25±3.8分,治疗后治疗组皮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9例,有效率70.0%;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背俞穴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能较大改善冲任失调型痤疮患者的皮损程度并能改善冲任失调的其它相关症候,提高总体疗效,疗效确切、药价便宜、操作简单,值得在皮肤科临床推广和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主要探究四逆加术散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临床分析,为今后的相关性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随机将76例本病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38例,给
目的:分别采用金匮肾气丸、体外轴向应力刺激仪、联合治疗预防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评价并对比三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02月至2014年06月在我院住院并且符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中医医院ICU、国际蒙医院心病科、干部保健科的住院蒙古族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找出住院蒙古族患者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方法:  查阅
目的: 通过分析讨论中医文献知识库及其相关的网络数据库技术、XML技术,探讨构建面向网络应用的具有通用性的《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 方法: 通过在理论层次上对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