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污染物对于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为毒物致死浓度方面的报道,而关于在亚致死浓度时它们对于机体的生理影响却很少报道。本文分别研究了亚硝酸钠、多聚磷酸钠和甲基对硫磷对日本沼虾的毒害作用,考察了24小时不同亚致死浓度下三种化合物对虾肌肉组织腺苷酸、磷酸精氨酸(PA)和常用的三个评价环境胁迫作用参数能荷(AEC)、ATP/ADP和腺苷酸总量的影响,探讨了这三种化合物对日本沼虾肌肉能量代谢影响的作用规律。腺苷酸和磷酸精氨酸的测定使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并对磷酸精氨酸的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亚硝酸钠对日本沼虾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6、26、13.33mg/l,多聚磷酸钠对日本沼虾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33.33、1180、1080mg/l,甲基对硫磷对日本沼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70、46、34mg/l。整个实验中未发现腺苷一磷酸(AMP)和腺苷二磷酸(ADP)有显著变化,磷酸精氨酸随着化合物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亚硝酸钠和多聚磷酸钠能引起腺苷三磷酸(ATP)下降,而甲基对硫磷中ATP变化混乱。尽管能荷、腺苷酸总量和ATP/AD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缺氧和毒物对日本沼虾的胁迫,但是它们的变化与毒物剂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很低,在某些范围内很难精确地指示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有时如甲基对硫磷影响时往往出现矛盾的结果,因此,在使用这些参数来评价环境胁迫时要谨慎对待。而PA和ATP变化能灵敏、更准确地反映虾体的能量代谢状况,本文为研究环境胁迫对水生生物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